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4日
油泼辣子
李连科
  我在陕北生活时,餐桌上总有一道离不开的菜——“油泼辣子”。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都用油来泼;过去缺油少盐的年代,就只能用水拌和着吃。
  陕北人吃辣子由来已久,早已成为家家户户、顿顿餐食、人人离不开的东西。没人不吃辣,无辣不香。那年头,陕北人的生活过得“熬煎”,餐桌上能吃的少得可怜,日子虽“恓惶”,但辣子却总少不了:吃面放辣子,吃馍就辣子,顿顿都离不了辣。
  我们到陕北,从吃不惯到习惯,也是经历了一番“锻炼”。缺油少盐的年代,辣子算得上是一道美食。那时候陕北生活艰苦,缺的东西多,唯独不缺辣子——什么时候都有,家家都有。陕北辣子甚至成了当时集市上的主要交易产品,用它能换点煤油、盐钱,也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陕北人吃辣子,就像咱们吃咸盐一样平常。
  “辣子”是陕北人的叫法,其实就是普通的辣椒面。辣椒成熟后从地里摘回来晒干,一串串挂在窑面上,是陕北人生活的一景,也是标配,象征着日子红火。吃的时候,在碾子上碾碎、磨成细面,装在小坛罐(瓮)里,想吃了就舀出一勺。条件好的,用小麻子油烧热一泼;家境差些的,用水拌和着也能将就吃。
  陕北人为什么这么爱吃辣子?据说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条件有关。陕北人凿洞而居,窑洞潮湿、寒气重,吃辣子能去潮驱寒。有没有科学依据我不知道,反正这是一种说法。
  我在陕北生活过,那里的油泼辣子有着独特的地位,素有陕西八大怪之称的“油泼辣子一道菜”,足见陕西人对辣子的偏爱。
  面食在陕西也占着王者地位,油泼面、臊子面、饸饹面,甚至被称为“哄上坡”的搅团、片片、漏漏这些权宜之食,都离不开它们的灵魂伴侣——油泼辣子。
  试想,一碗白光光的面条,是不是看着就没劲儿?这时候来一勺油泼辣子,面条立马就活泛起来:红闪闪、油汪汪的,吸溜一口,辣得过瘾、嚼着劲道,浑身都透着舒爽,真是“嘹咋咧”“美地很”,让人忍不住啧啧称赞!
  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说,他也爱吃面。老家来客人了,就下面吃,面条下得宽宽的(这正是陕西一怪“面条赛皮带”),辣子泼得油汪汪的,就着大蒜,不一会儿就“忒儿喽、忒儿喽”吃下去两大碗,吃得满头冒汗——这便是待客的最好礼遇。陕西人爱吃面食,尤其爱吃辣子,是出了名的,丝毫不输四川人!
  陕北人一提辣子,瞬间就来了精气神。早上来不及做饭,热个蒸馍,夹上油泼辣子,再撒点盐,边走边吃,愣说比肉夹馍还美味百倍。这话我倒没太有感觉。
  他们吃辣子能吃到极致。凉皮在陕北很常见,他们不拌其他佐料,挑起一筷子白花花的凉皮,往油泼辣子里一蘸,顺势歪着脑袋一吸溜,凉皮就滑进了肚子,满口都是辣子的香气。
  我原本是滴辣不沾,到了陕北却入乡随俗,没过多久,饮食就离不开辣子了,俨然成了个地地道道的老陕。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回北京后,我仍时不时泼上一小碟辣子,保持着在陕北时的传统(这些辣子是回陕北时老乡送的,都是上等好货)。特别是吃“疙瘩子”——陕北人也叫“扁食”(饺子)时,必蘸辣子,就像山西人离不了醋一样。
  现在条件好了,陕北人再也不用水拌辣子了,都改成油泼辣子。油泼辣子做起来不复杂,为了保持辣子的原味,我从不放那些乱七八糟的配料,就用纯辣椒面,热油一泼,齐活。
  陕北生活是我一生道不尽、说不完的话题,那是我成长的驿站。在那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思想、意志、品质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的理解——那是一段铁血般的生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