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5日
以笔为犁,耕耘生命的荒芜与丰饶
——访青年作家惠源祥
主持人胡琛
    ● 嘉宾惠源祥

  主持人胡琛:聆听作家故事,感受文学力量。本期《作家说》节目,邀请到的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特约会员、延安市作协会员、宝塔区作协理事、青年文学家杂志签约作家惠源祥。
  惠源祥,笔名三羊河,1987年生于陕西子洲,现居延安。作品发表于《中国汉诗》《延河》《文学界》《齐鲁文学》《延安日报》《陕西诗歌》《文化艺术报》《小品文选刊》等。曾参加陕西省青年文学论坛及第三次代表大会、河南省文学界新春联谊会。作品入选百度试题、中国作家网“一周推荐”。曾获《文学界》优秀作品奖、青年文学家大赛优秀奖、顶端文学年度优质创作奖、顶端文学年度新锐小说创作者奖、《诗刊》“青年之声”现代诗银奖。
  胡琛:可以谈一下作品的创作过程或写作理念吗?
  惠源祥:大学对我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2009年发表第一篇评论在《井冈山大学学报》;2011年发表的另一篇评论在《文学界》,又获得优秀作品奖,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还必须说说延安。延安是个好地方,她是我文学梦想的南泥湾。从2013年起,我写了几个短篇,2016年到2017年以散文为主,其中《父亲与他的黑毛驴》发在中国作家网“一周推荐”栏目,之后在多个刊物转载。每年我也写一些诗歌并发表,诗集《种梦》就是我在2011年到2020年陆续创作的。关于我的写作理念在《种梦》序言里。
  胡琛:您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部?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
  惠源祥:最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无论学习还是写作,我有一个总的态度:永远保持初学者的态度。我的组诗《陕北,就是这么的美》,获得《诗刊》“青年之声”现代诗银奖,荣誉最高。散文《父亲与他的黑毛驴》上了中国作家网一周推荐。小说《天边飘来的那朵云》获得顶端文学十佳新锐小说创作奖。评论《论〈愤怒〉中的北村小说》获得《文学界》优秀作品奖,获奖最早。以上四篇,我还是比较喜欢《天边飘来的那朵云》这篇小说。不是因为我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这是一篇反映我们普通人生存状态与命运的小说。
  胡琛:那您对未来的计划和展望是怎样的?
  惠源祥: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的过程。未来的写作,我依然会尝试各种体裁,但打算以散文、小说为主,同时也不会放弃诗歌与评论,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类型。不过主题应该不变,依然是关注人生,尤其是陕北。就全国而言,陕北是一个小地方;就历史与文化而言,陕北是一个大磁场,底蕴丰厚、磁力十足。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笔写出属于我们陕北的“清词丽句”,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脚下的这片土地歌唱,就是我一生的梦想。
  胡琛:您最喜欢的文学类型或体裁是什么?
  惠源祥:最喜欢的文学体裁是小说。因为小说的容量更大,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可以来刻画人物,但是当代小说的写法更灵活了。小说更贴近生活,更有生活气息,吸引读者。好的小说,一定是立体的、多角度的,常读常新。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常读常新,给人不同的启迪。衡量一部作品是否经典,就看它能不能常读常新。
  胡琛:您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惠源祥:创作过程的挑战很多,自我认知水平、生活环境、身体状况等,但最大挑战是懒惰与自大。写作是一件苦差事,创作难、发表难、出版难,坚持更难。克服懒惰最重要。
  胡琛:您如何看待文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惠源祥:文艺属于上层建筑,也就是跟我们的精神、思想、内心世界有关。自文学诞生之日起,它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当今社会更离不开文艺,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反映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即表现的生活一定不同。二、可以凝聚力量。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四亿人的大家庭,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可以净化心灵。当我们遇到烦恼不开心的时候,不妨读读书,开卷有益。四、可以提高审美。这两年一个庐山瀑布的视频在网上十分火热。网友们感叹:“原来,李白也是写实派。”这说明今天我们因为李白的诗而达到了共鸣,共同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美。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就是文艺。
  胡琛:您能否分享一下在创作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趣事或趣闻?
  惠源祥:讲一讲我的大学老师。大二的一天下午,我们要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给我们授课的是马玉红教授。那节课讲的是八九十年代的文学。课程即将结束,马老师问我们现在都读了哪些作家的书,当时我便自告奋勇站起来回答,还说了一些陕西作家的作品,她便说给我一节课能否讲讲其中的一位作家。我当时没多想就答应了。第二天上课前,同学们与马老师都来了,上课铃响了,老师示意我可以开讲,于是我就拿起关于《白鹿原》的读书笔记,登上讲台给同学们讲《白鹿原》。就这样连续讲了两节,下课后同学们一片赞扬之声。马老师也很高兴,亲切地把我叫到讲桌旁边说:“源祥,你很适合做学问搞研究,一定要坚持啊。”只记得那天她给我讲了许多,并鼓励我多读多写,最好尝试着去发表作品。之后她又问我有没有写好的稿子,如果有,可以拿给她看看。我说现在有一篇关于路遥的文字相当粗糙。她听我这么说,就又鼓励我:“这个没关系,你把它整理好发在我邮箱。”并把她的电子邮箱留给我。更让我感动的是,之后马老师竟然用邮箱将修改意见发给了我。当我打开邮箱时,我惊呆了,老师的修改真是细致入微。有的是我打错的字、标点符号,还有的是某些偏颇的观点,但主要是参考文献的规范性问题。我才认识到评论写作居然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严谨。我的第一篇评论路遥作品的发表,离不开马玉红教授的细心指导。马玉红老师是我文学路上的第一位导师。
  大学毕业工作以后,我又结识了曹谷溪、厚夫、谭五昌等许多德高望重的师友。可以说,没有众位老师和朋友的支持与鼓励,就没有我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