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6日
“绣花”功夫落细处 点滴之中见文明
——甘泉县用“标准尺”答好“民生卷”
  记者 高乐 通讯员 范晓霞 衣云龙
  清晨的阳光洒在甘泉县中心广场,52岁的李秀芳牵着孙子的手,看着不远处穿橘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挥动扫帚,笑意盈盈。“现在走到哪儿都干干净净,娃也懂事,吃完雪糕主动把袋子扔进垃圾桶。”她的话里,藏着这座小城环境变迁的密码。
  变化的背后,是一套精细到“毛细血管”的管理体系。甘泉县给环卫工作装上了“标准尺”——从街道清扫到公厕保洁,从垃圾清运到广场管理,条条框框清晰明了。“六定”(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标准、定奖惩)制度让每个角落都有了“责任人”,定时定点的清扫让果皮箱里的垃圾不再“过夜”,137吨果皮箱垃圾被及时收运,9360吨生活垃圾、450吨餐厨垃圾得到规范处理,70%以上的县城建成区都享受到了常态化保洁的“福利”。
  商户杨秀秀对这份洁净感触尤深,“以前开门第一件事就是铲小广告,现在‘推门见净’,做生意都顺心。”
  这得益于该县开展的2次环境卫生专项整治,10余处卫生死角、25处小广告被彻底清理,背街小巷里的“藏污纳垢”成了过去式。
  变化不止于“看得见的整洁”。在育英小区,居民蓝延琴再也不用捂着鼻子绕路走了——曾经坏掉的垃圾桶让楼道弥漫异味,如今崭新的垃圾桶每天定时清理,连空气都清新了许多。今年以来,全县21个垃圾桶、2个三方垃圾箱、4个果皮箱完成“更新换代”,30个广告灯箱焕然一新,21座公厕、7座广场的设施也补上了“短板”,泉涌广场、人生广场的喷泉重启,溅起的水花里都是生活的惬意。园林工人修剪的树枝线条流畅,7000余株牵牛、雏菊、一串红在街角绽放,把小城装扮成了花园。
  更动人的是文明的生长。当“践行垃圾分类 共创美好生活”的宣传彩页递到手中,当志愿者耐心讲解投放知识,越来越多的人像李秀芳的孙子那样,主动把垃圾投进指定容器。900余份宣传彩页,200余人次的宣传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文明习惯。
  从街头巷尾的洁净,到市民脸上的笑容,甘泉县用真抓实干书写着“民生答卷”。12345热线转办的12件诉求全部办结,安全生产检查消除10处隐患,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这里的干净,不仅是扫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护出来的、共建出来的。当夕阳为橘黄色工作服镀上金边,广场上的孩子追逐嬉戏,商户们忙着招呼客人,这座小城的每一缕烟火气里,都飘着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