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7日
跨越四十年的接力
——记黄龙县三岔镇四条梁村两代“当家人”
  记者 杜音樵 谷嫦瑜 通讯员 高亚蓉
  8月22日,在黄龙县三岔镇四条梁村党员活动室里,老支书常建立翻开泛黄的工作本,叮嘱张胜彤:“下周村民议事会,修路占地的事得提前和大伙唠透,有问题当面解决。”这位90后村委会副主任在一旁认真记录,一场跨越四十年的乡村振兴接力,正在两代人手中稳稳传递。
  时间拨回不久前,常建立还在为“接班人”的事辗转难眠。
  1984年,面对家乡“村务混沌、民生困顿”的困境,退伍归来的常建立一声“这担子,我挑”。毅然扛起支书重任。风雨兼程四十载,他凭一个“敢”字——敢直言、敢实干,带领乡亲修路、引水、兴产业,硬是让穷山沟焕然一新。
  如今,在村部荣誉墙上,“陕西省移民搬迁示范村”“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陕西省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几十块牌匾熠熠生辉,见证着村子巨变。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四条梁村所在的三岔镇依托漫山果园获得“绿塬果库”美誉,村民人均收入也从1982年的500元跃至如今的2万元,40年翻40倍,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
  村子富了,可常建立的心却日渐悬了起来:年轻人越来越少,能稳稳接过这副重担、领着乡亲们继续往前奔的“好苗子”,上哪找?这“后继”之忧,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
  而这份担忧也并非杞人忧天。像许多乡村一样,四条梁村的青年才俊也多选择外出闯荡。寻觅一个既懂乡土、有情怀,又能干、得民心的接班人,难上加难。
  就在老支书辗转反侧之际,一个年轻人的身影进入他的视野——1994年出生的本地娃张胜彤。2020年,张胜彤做出了一个让不少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城里的发展机会,回到生他养他的三岔镇担任乡村振兴专干。2021年,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群众基础,张胜彤被选为四条梁村委会副主任。
  每当有人问及为何选择回乡发展时,张胜彤的回答都是朴实而坚定:“村子有奔头,就想在这片地上干出个样来。”常建立默默观察着,心中那盏寻觅“接班人”的灯,终于亮了起来,他暗自认定:“这娃,是块料。”
  认准了张胜彤这块“璞玉”,常建立便开始了倾囊相授。他像父亲般关爱,更如严师般要求:“胜彤踏实勤恳,但需要学的还有很多,我得把这些年摸爬滚打的门道,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教。”
  他的“传帮带”,浸透着陕北汉子的干脆与利落。第一步就是“压担子”。他没有过多铺垫,直接把张胜彤推到村办工厂厂长的位子上:“广阔天地,得自己闯。”原料采购、生产调度,全放手让年轻人拿主意。那份2万元的年薪,在老支书眼里,既是信任,更是实打实的考验。当张胜彤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难题、焦头烂额时,常建立并不急于伸手替他解决,只是泡好一壶茶候着,直到张胜彤主动求教,才把其中门道掰开揉碎讲透。
  这份“放手不放眼”的智慧,也成了打磨张胜彤这块“好钢”最有效的“磨刀石”。如今,从工厂运营到村务管理,张胜彤已能独当一面,日渐成长为村民信赖的“当家人”。
  岁月流转间,四条梁村的核桃幼苗已亭亭如盖,曾经的贫瘠梁峁化作名副其实的“花果山”。站在新建苹果示范园里,常建立的目光扫过枝繁叶茂的果树苗,最终落在张胜彤忙碌的身影上。他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欣慰而笃定的笑容:“这一棒交下去,这片土地的新希望,就算扎下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