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杜音樵 通讯员 韩婷 乔洁
基层治理,机杼万端,桩桩件件系民心。近年来,黄龙县白马滩镇以持续深化干部作风能力建设为契机,将“转作风、提能力、促服务”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举措,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以“五步工作法”多元解民忧,以“最多跑一地”为目标,深化镇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将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可感可触的民生温度。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市级信访工作示范乡镇等称号。
“小网格”撬动基层“大治理”
“ 老张,你的高龄补贴复审了没?可别到时候领不上钱。”“小李,你要多让着媳妇一点,两口子过日子哪有不拌嘴的。”在白马滩镇白马滩村,到村民家中拉家常已经成为网格员杜武贤每天工作的“必选项”。“有时候一些小的矛盾和纠纷,你去劝他们几句,也就没事了。”杜武贤总是这么说。
小事不出村,这正是白马滩镇积极探索网格化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白马滩镇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的“前哨”作用,坚持“预防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工作理念,依托全镇1个“主网格”、7个村级“中网格”、48个村民小组“基础网格”,430名党员划片包抓2131户,服务6269人的精细化网格全覆盖,通过网格员常态化开展走访巡查、纠纷调解等工作,在全镇有效实现了“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此外,白马滩镇还深入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由镇主要领导带头开展“周一大走访、大接访”,用实用好六郎调解室、矛盾化解特色党小组、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议事阵地和队伍,加强“法律明白人”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切实做到为民解决一批难点问题、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办成一批民生实事。截至目前,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0余起,开展接访走访74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39条,解决群众困难83件。
只进“一扇门”办一揽子事
“以前遇到事情要去好几处地方,现在推开这扇门,心里就有底了。”近日,在白马滩镇综治中心服务大厅,前来解决民事纠纷的白马滩村村民李有福有感而发。
白马滩镇综治中心于今年5月建成投用,将镇派出所、交警中队、司法所和森林公安派出所“站所合一”,设立引导受理区、综合服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信访接待、人民调解等便民服务窗口和六郎调解室、档案室、会议室等14个办公区,并配有一台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机。现有民警14人,实行集中办公、统一食宿、一体化管理,构建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多元解纷新格局。同时,白马滩镇还推出了“科级领导综治中心轮值接访”制度,每日安排镇主要领导带班、其余科级领导脱产到信访接待窗口轮班,零距离倾听来访群众诉求,面对面纾解急难愁盼。
“我们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就是要着力擦亮基层治理的‘底色’,提升群众幸福的‘成色’,让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能有地方倾诉。”白马滩司法所所长牛云鹏表示。
截至目前,白马滩镇综治中心共化解群众矛盾纠纷65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件,如今,综治中心不仅是群众“一站式”的办事窗口,更是为民解忧的“终点站”。
用好“五步法”多元解民忧
“你好,有人在柏峪街道干活时摔伤骨折了,现在施工方给出的赔偿不合理,双方快打起来了!”近日,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接到柏峪村群众的电话,在快速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迅速联系了镇村相关领导干部和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最终通过多方调解,工人刘某共获得合理的赔偿费用,双方当场握手言和。
当纠纷涉及多个部门,谁来牵头?如何协同?白马滩镇给出的答案是:依托“五步工作法”,在中心吹哨,让部门报到。
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五步工作法”,即源头排查、科学研判、分类督办、办结核查、回访了解。每周村组网格员会对网格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常态化排查,并将排查结果进行汇总上报,镇综治中心会首先对矛盾源头进行排查,通过分析研判,将矛盾问题按照难易程度交由村“两委”干部,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矛盾化解特色党小组成员、镇领导班子成员三支队伍分类办理,同时对办理的矛盾进行办结核查,并在一个月内进行一次回访了解,做到信访有专人接待,矛盾有专人调解。
“较去年同期而言,今年全镇的信访案件下降15起,同比下降30%,调解成功率97.2%,群众满意度98%,实现了‘三个明显降低、三个明显变化’,即治理成本、矛盾纠纷、社会风险明显降低,社会和谐度、满意度明显上升,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更顺畅,服务群众的常态化机制成效更明显。”白马滩镇党委副书记井泽鑫说。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下一步,白马滩镇将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成效,推动干部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经风雨、转作风、长才干”,用实干实绩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服务清单”,让基层治理成色更亮、群众幸福底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