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郝栋 王秀 杨帆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深耕烙画36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烙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军明聚焦革命历史题材,用滚烫匠心守护不灭的红色记忆。
陕北烙画,即在木板、树皮和葫芦等木质材料上烙绘图案,画面会自然产生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其粗犷、朴素、浑厚的艺术特征,深受人们喜爱。
在陕北烙画传习所,当记者见到李军明时,他正沉浸在烙画创作中,由铁片制成的特殊画笔泛着红光,随着他手腕轻转、笔触游走,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跃然纸上。
“这幅作品画的是两排窑洞和陕北的山桃花,还有三五九旅战士劳动的场面,我觉得这个场面特别热闹、特别美好。这次创作也是想体现当年战士们在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李军明向记者介绍他的新画作。
今年50岁的李军明,父亲和爷爷都是木匠,从小耳濡目染,初中就能烙制简单图案。此后,他不断求学深造,历经无数次练习,最终练就了如今炉火纯青的烙画技艺。
刚开始,李军明在三合板和葫芦上创作烙画。后来,他发现三合板存放久了会变形,葫芦又不方便携带,对烙画的传播交流造成影响。经过多年深入钻研并大胆创新,他采用宣纸和丝绢等材质进行烙画,进一步拓宽烙画发展之路。李军明认为,与其他绘画艺术相比,陕北烙画独具特色,可以更加原汁原味地展现陕北黄土风情。
谈及烙画创作的难点,李军明感慨颇深:“画烙画最难的是温度和力度的把控,如果停留时间长,就画焦了;如果停留的时间短,就画得比较淡,所以对力度的把控一定要恰到好处。特别是画人物时,他的表情和眼神是最难表现的,你要多观察,做到纸上和实际相符合。”
在他的传习所,墙上挂着的既有《杨家岭中共七大会议旧址》《古城延安》《毛主席与牧羊人》等体现红色文化的烙画作品,也有《老农》《古老窑洞》《信天游》等体现陕北风情的系列作品,画作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36年来,李军明始终坚守在烙画创作的艺术道路上,其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次在各类艺术展览中脱颖而出,荣获诸多重要奖项。2018年,李军明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被陕西省非物质文化促进会评为非遗传承保护“先锋人物”。2023年,被陕西经济联合会授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5年,其作品《宝塔山上牡丹花》被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评为“陕西非遗好物”。
在众多题材中,李军明对延安红色题材系列情有独钟。转战陕北时毛主席住过的土窑洞、1930年时候延安的南门、杨家岭革命旧址……“在我画的将近2000多幅烙画中,最喜欢的还是延安的红色题材系列作品。”李军明说。
今年,为了表达对抗日战争那段历史的铭记,李军明精心创作了20多幅红色题材的烙画作品,将革命圣地的历史风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我想通过这些作品,让大家铭记当年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以及陕北人民在革命年代的坚韧与赤诚。”李军明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