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晨曦里,志丹县永宁镇的农家院灶台边,一碗油泼面正冒着热气——这是2019年“陕北霞姐”镜头里的寻常画面。
如今,镜头前的王敏已从陕北窑洞走向全国青联会场,作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她带着600万粉丝的期待,与全国优秀青年共话责任,用一部从农家妇女到乡村振兴带头人的成长史,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奋斗模样。
一碗油泼面“泼”出乡土流量
“刚开始拍视频,就想让在外的志丹娃看看家里的饭香。”王敏至今记得第一次举起手机时的忐忑。彼时,这位陕北农家妇女还在琢磨:咋把黄土高原的烟火气装进镜头?
她蹲在自家窑洞前拍黄馍馍发酵,站在灶台边录油泼面淋辣子,坐在地头讲陕北杂粮的故事。镜头里,她系着碎花围裙,操着地道的陕北话,把“家常”拍成了“爆款”——油泼面的滋滋声、黄馍馍的麦香、陕北婆姨的爽朗笑,成了短视频平台里最打动人的“乡土密码”。
没人想到,这个带着泥土味的账号会火成“现象级”。2019年到2023年,“陕北霞姐”的粉丝从几万涨到600万,网友说:“看霞姐的视频,像回了外婆家。”而王敏自己知道,火的不是她,是黄土高原藏不住的好,是千万人心里惦记的“乡愁”。
镜头外的担当:从“网红”到乡村振兴带头人
镜头里的王敏是“美食代言人”,镜头外的她,脚步早已走出了农家院。
“咱陕北的小米、苹果都是好东西,就是藏在山里没人知道。”2020年起,王敏架起直播设备,把直播间搬进田间地头。苹果熟了,她蹲在果园里咬下一口脆甜的志丹山地苹果,让全国网友看见“红果果”的诱人;杂粮丰收时,她捧着小米算细账:“这米熬粥香,农民种得不容易,咱多买一斤,他们就多份收入。”
几年下来,她的直播间成了陕北农特产品的“直通车”,帮乡亲们卖出的杂粮、苹果、手工粉条堆成了小山。当地农民说:“霞姐不光带火了饭,更带活了日子。”
这份担当让她的身份不断叠加:延安市人大代表、“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志丹县“爱心大使”等等。从盘算自家柴米油盐,到惦记全县乡亲们的增收账本,王敏的成长轨迹里,写满了“脚踏实地”四个字。
让陕北声音传得更远
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的会场里,王敏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字。身边是来自航天、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讨论的是“青年与时代”的大主题,这位从陕北黄土高原来的青年代表,心里翻涌着更具体的牵挂。
“能和全国优秀青年坐在一起,才知道‘青年责任’四个字有多沉。”王敏说,开会时她总想起家乡的窑洞——那里有老艺人的陕北民歌,有手工刺绣的千年技艺,还有更多等待被看见的“陕北故事”。
她在会上认真听,仔细记,心里的规划愈发清晰:要把陕北的剪纸、秧歌、老手艺搬进短视频,让年轻人知道“黄土高坡不只有土,还有金”;要把更多农特产品送上云端,让“志丹味道”走出陕西;还要开个“短视频小课堂”,教乡亲们拍视频、做直播,“一个人红不算红,一群人火了,陕北的声音才能传得更远”。
黄土高原上的青春同行
王敏的成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在志丹县,共青团志丹县委早就注意到这位“带着乡土气的青年榜样”。从帮她对接助农资源,到支持她参与公益活动,当地团组织始终为像王敏这样的青年搭台子、铺路子。
“霞姐的故事,是志丹青年‘敢闯敢干’的缩影。”共青团志丹县委副书记、县青联副主席胡恬睿说,“接下来,他们要把这份‘榜样力量’传出去,让更多青年相信,在黄土地上,在镜头前,在任何热爱的领域,踏实奋斗就能出彩。”
如今,王敏的镜头里,除了油泼面和黄馍馍,更多了青联会场的见闻,多了对陕北非遗的探访,多了和乡亲们讨论“拍啥能火”的热闹。从农家院到青联会场,变的是舞台大小,不变的是她眼里的光——那是黄土高原赋予的质朴,是短视频时代的机遇,更是新时代青年“把小我融入大我”的笃定。
“我就是个种过地、做过饭的普通妇女,能走到今天,是时代给了我机会。”王敏说,未来她还要带着这份幸运往下走,“用镜头装下黄土高原的风,装下乡亲们的笑,装下青年该有的担当,让更多人看见,这里的青春,正活得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