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9日
风穿过凤凰山时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初三(16)班 刘昊庭

  延安,这片被烽火淬炼过的红土地上,凤凰山革命旧址像一位沉默的老者,正借着风声与我们这些晚辈讲述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
  刚到山脚下,就见那块刻着“凤凰山革命旧址”的石碑前,几位白发老人正对着碑石轻轻抚摸。他们的手指划过那些遒劲的笔画,像在触摸一段滚烫的记忆。我悄悄站在一旁,忽然觉得这石碑不是冷的——它一定记得,八十多年前,就是在这里,一群年轻人用草鞋丈量着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用热血焐热了陕北刺骨的寒冬。
  那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往昔。我们沿着革命先辈曾经行走的道路前行,参观了他们住过的窑洞和开过会议的场地。窑洞的土墙上还留着当年的痕迹:有的地方钉着褪色的木牌,写着“毛泽东同志旧居”;有的墙皮剥落处,能看见隐约的标语残痕。“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虽被岁月磨淡,可笔画里的坚定,倒像生了根似的。在毛泽东同志住过的窑洞里,一张褪了漆的木桌摆在窗边,桌上的油灯盏还留着黑褐色的灯垢。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商讨战略,听到了他们坚定的革命誓言。原来,那些照亮中国革命前路的思想,就是从延安这小小的窑洞飞向了全国。
  我忍不住伸出手,轻轻碰了碰那盏发黑的油灯。指尖刚触到冰凉的金属,似乎能听见一阵阵细碎的声响——是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还是同志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的声音?恍惚间,仿佛看见油灯的光晕里,毛主席正俯在桌前疾书,桌角上的烟灰依稀可见;旁边的长凳上,几位战士正捧着地图争论,烟灰掉在补丁摞补丁的裤腿上也顾不上拍。他们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劲儿,像火种一样,把整个窑洞都烧得暖融融的。
  转身时,看见墙角摆着一双草鞋,草绳已经发黄发脆,鞋尖处磨出了一个小小的洞。导游说,这是当年一位红军战士留下的。他穿着这双鞋,跟着大部队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把生命留在了延安的山岗上。我盯着那个破洞,忽然想起课本里说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原来那些印在书页上的字,都藏在这样一双双磨破的草鞋里,藏在窑洞外开垦出的一块块梯田里,藏在每个战士眼角的汗水里。
  走在下山的路上,落日把凤凰山的轮廓染成了金红色。窑洞的窗棂上,余晖像撒了把碎金,檐角的风铃被风一吹,发出叮铃铃的轻响。我站在山脚下回头望,忽然觉得这风声、铃声,都是凤凰山在说话。它说,当年的年轻人用信仰撑起了民族的脊梁;它说,如今的我们该把这份信仰酿成前行的力量。
  那些埋在红土里的信念,也正顺着我们的脚步,伴着风声,往更远的未来走去。
  (指导老师 郝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