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9日
瞧!这群延河畔的“小马兰”
    学生仔细观察马兰
    学生分享感悟
    学生主动打扫卫生

  延水潺潺,柳浪拂风。近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三年级四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主题为“延河畔的小马兰”的红领巾社会实践之旅。
  “马兰花,生在黄土坡,风雨越打越挺立……”歌声从延河畔传来,带着稚气却铿锵的节奏。一位老党员正一句句教孩子们唱起这首童谣。他讲述着马兰与延安的故事:“它们扎根贫瘠,却开出倔强的花——就像当年的革命人,在窑洞中、油灯下,把苦难写成诗篇。”孩子们围坐成一圈,小手打着拍子,眼神亮如星火。那一刻,历史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可触可感的温度与旋律。
  跟随着故事的指引,孩子们走进马兰生长的野地。他们俯身触碰带露的叶片,抚摸挺拔的花茎,仿佛在与一种沉默而强大的力量对话。“ 原来这就是在石头缝里也要开花的精神。”一名队员轻声说道。风掠过延河,也掠过他们稚嫩却认真的脸庞——马兰的坚韧,正以一种温柔而深刻的方式注入他们的心灵。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时光仿佛悄然倒流。斑驳的军用水壶、泛黄的《解放日报》、磨损的草鞋……孩子们静静驻足,目光中有好奇,更有敬意。他们在一幅照片前停下,那是年轻战士笑着开荒的画面。“他们好像和我们差不多大。”一个女孩小声说。历史从未如此具象——它是一滴汗、一捧土、一段青春,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八个字背后,无数真实的生命与选择。
  活动的尾声,孩子们把感动化为行动:清扫社区楼道、整理公益书架、主动在家洗碗扫地……没有口号,没有形式,只有一双双实实在在劳动的小手。
  夕阳西下,延河泛起金晖。归途中的孩子们依然哼着那首《马兰花》,歌声飘得很远。班主任郑佩佩表示,孩子们或许还未完全明白什么是“红色基因”,但他们已经走过了那条基因流淌的道路——从土壤到心灵,从历史到未来。就像马兰花永远向着光生长,这群延河畔的“小马兰”,也正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记者 樊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