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9日
教育是一场温柔与爱的坚持
  “爱”这个字,广博而深奥,既单纯又具体。有一种爱,不似母爱却有母爱的温柔,不似友爱却有友爱的温暖,这便是师爱——它更让人难以忘怀。
  从教七年,我的工作一半风尘仆仆,一半星辰大海。这七年,我陪伴了一批又一批乡村孩子成长。尽管日常极尽琐碎,却处处浸满美好。工作的第四年,我加入了一所位于城边的小学,它像被挤在闹市不起眼的角落,却又被郁郁葱葱的柳树环绕。阳光透过柳叶洒进校园,仿佛微光点亮每个孩子的内心,唤起了他们深处的希望。我下定决心,以温柔与爱的坚持,与这些“小柳苗儿”共赴成长之约。
  我始终牢记王文湛教授的话:“教孩子六年,要想孩子十六年,看孩子六十年。”新接手的班级里,孩子们淳朴天真,但行为习惯较差,上课纪律和班级卫生也令人头疼。成绩不高、纪律不好、家长配合度低,是摆在我面前的现实。通过一周的了解,我发现班里多数孩子父母外出打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家庭教育存在明显缺失。
  作为一名教师,我坚信教育能改变命运,也决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我要为他们的“十六年”着想,为“六十年”负责。
  在密切关注学生行为后,我发现不少孩子沉迷手机和网络,严重影响了学业与生活。我没有简单批评,而是主动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组织小组讨论,鼓励表达与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我逐步摸清了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困惑,为后续教育计划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第一,创建亲情班级。我积极家访,与爷爷奶奶、父母密切合作,既反馈孩子在校表现,也了解家庭情况。鼓励家长多陪伴、多关心,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此时的我,不仅是老师,更是倾听者和支持者。
  第二,鼓励阅读与创造。每月组织班级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拓宽视野、滋养心灵。同时鼓励他们勇敢表达,开展写作创作,并联合语文老师组织比赛,将优秀作品投稿至《延安日报·成长周刊》,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看见自我价值。
  第三,激发兴趣与责任感。我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艺术、科技等多样活动,锻炼身体、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分享成功事例,树立榜样,调动积极性。还组织养老院慰问、植树、义卖等志愿活动,让孩子体验服务他人的快乐,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级悄然发生变化:学生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更专注学业与兴趣,时间被用于阅读、创作与学习,班级氛围积极向上。
  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塑造品格、温暖心灵。通过阅读、创造、实践与陪伴,我们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更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综合素养。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能够改变生命,塑造未来。
  今后,我将继续以温柔与爱的坚持,陪孩子们度过重要的“六年”,想着他们的“十六年”,更期待他们的“六十年”。正如王文丽老师所说:“教育,你种下什么,就会长出什么。”我愿种下美好,静待花开。
  (宝塔区柳林镇中心小学教师 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