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5日
一起奔跑
    ●努力奔跑

  清晨六点,我站在儿子糖糖床前。七岁半的他蜷在蓝色薄被里,小脸睡得红扑扑的,一只脚丫露在外面,脚趾时不时动一动,像是在梦里奔跑。
  “糖糖,该起床跑步了。”他睁开眼看了看我,翻身把脸埋进枕头嘟囔:“不要……再睡五分钟……”我轻叹一声,转向女儿果果的房间。她头发披散在半张脸上,抱着枕头仿佛抱着布娃娃,嘴角还带着笑。
  作为小学教师,我深知“五分钟”往往会变成“半小时”。想起体检结果——两个孩子都缺乏维生素D,医生建议加强锻炼,我不得不狠下心。“已经六点半了,说好要一起跑步的。”五分钟后,两个孩子磨蹭着走出房间。
  弟弟眯着困倦的眼睛嘟囔:“妈妈,我好困……跑步好累……”姐姐机灵地谈判:“跑累了就走,行吗?”我爽快同意,两个孩子这才高兴些。
  七点整,我们终于出门。阳光已经明亮,但晨风依然凉爽。穿过热闹的早市,走向河堤公园的塑胶跑道。清晨的空气沁着露水和青草的气息,麻雀在枝头跳跃鸣叫。
  热身运动做得有气无力,弟弟很快被路边的蚂蚁吸引蹲了下去。眼看时间流逝,我强压住不耐烦:“跑到500米就可以休息,坚持得好的,可以选两种零食。”协议达成,晨跑仓促开始。
  不到200米,弟弟就气喘吁吁地停下:“妈妈……我跑不动了……”不远处,姐姐已经坐在椅子上休息。
  我指导他们调整呼吸,但没跑几步又停了。“腿好酸……胸口疼……不想跑了!”儿子眼眶泛红,突然大喊,“我讨厌跑步!”眼泪夺眶而出,他转身就往家跑。姐姐赶忙追去。
  晨跑计划第一天,以失败告终。
  回到家,弟弟把自己关在房里。站在门外,听着里面的抽泣声,我举起手又放下。作为教师,我见过太多因强迫而适得其反的案例;作为母亲,我只想让孩子健康快乐。
  早餐时,儿子低头默默吃着煎蛋。“对不起,妈妈不该强迫你跑步。”我摸摸他的头,“我们换个方式好不好?”
  他抬起头,泪痕未干却目光好奇:“什么方式?”姐姐也半信半疑地看着我。
  “明天我们去公园‘探险’。姐姐可以带素描本画有趣的东西,弟弟可以尽情看蚂蚁搬家,还可以带小桶和铲子。不过回家路上要把发现讲给妈妈听。”我平静地说道。
  两个孩子眼睛一下子亮了,兴奋地计划起来。
  我趁热打铁:“早上空气好,如果跑500米休息3分钟,再跑500米,剩下的时间就自由活动,怎么样?”他们用力点头。
  第二天清晨,没等我催,弟弟自己穿好衣服,特意带上铲子和小桶;姐姐背好双肩包,装齐装备。一路上,他们像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妈妈快看,心形花瓣的花!”“叶子上有带露珠的蜘蛛网!”“听!是青蛙的声音!”……
  弟弟发现趣事就叫姐姐一起观察,让她画下来。我惊讶于孩子眼中的世界如此奇妙——平凡的自然景象,在他们的笔下焕发魔力。
  近一小时过去了,还没开始跑。我提起约定,两个孩子异口同声:“我们现在就跑1000米,保证完成任务!”
  神奇的是,这天没人喊累,没人中途休息,一口气慢跑完1000米。之后做了拉伸,免得腿疼。
  回家路上,我兑现零食承诺。“妈妈,明天还能来吗?”儿子仰脸问。“当然。”我笑着回答,心里已有新计划。
  随后的日子,我们的“探险”越来越丰富。我悄悄延长路线到2000米、3000米、4000米,偶尔走有坡度的小路。发现当孩子专注于感兴趣的事物时,对距离和难度几乎毫无察觉。
  一周后,他俩早早起床叫我:“去跑步顺便‘探险’!要坚持!”我惊喜于他们的转变,发出邀约:“中午请客吃大餐!”屋内顿时充满欢声笑语。
  我忽然明白:教育不是强制灌输,而是发现和引导。不再限定跑多远,只要户外就是运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兴趣,找到那把钥匙,一切自会水到渠成。
  (延安育才学校教师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