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王梅:用纯粹的情怀热爱文学
    ● 嘉宾王梅
  主持人胡琛:聆听作家故事,感受文学力量。本期做客我们《作家说》栏目的作家王梅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延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宝塔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她也是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延安市级宝塔区非物质文化《蓝花花的传说》区级代表传承人。部分作品刊发于《山花》《星星》《延河》《延安文学》《陕西文学界》《西部散文》等省内外数家报刊。作品曾收入《陕西小小说二十年精选》《陕北诗选》《星星诗人档案2013卷》等选本。目前已出版散文集《炊烟袅袅》,诗集《梦吟家园》《山雨过小村》,长篇小说《蓝花花》等。
  胡琛: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为什么会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
  嘉宾王梅:很荣幸能在这里分享我的文学创作故事。我的文学之路,始于童年的一次意外肯定。记得第一次写作文《我的同学》,我这样开头:“啪的一声,一支钢笔掉地了……”这个充满画面感的开头让老师眼前一亮,我也因此当上了中学图书管理员。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书本成了我最珍贵的财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作品为我打开了文学的大门。
  但文字带给我的不只有快乐。在写《我的父亲》这篇作文时,我真实地描写了父亲作为赤脚医生经常收不到诊金的窘境,总觉得父亲不精明,用我们村的方言,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憨人”,没有做生意的头脑。谁知这篇作文却被老师批评“丑化父亲”。这让我第一次思考:文字到底应该追求真实,还是“正确”?(当然那时候还不懂“文学”二字的真正含义)
  后来,在上学期间,因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放弃学业和高考,有亲戚为我找工作,我坚持不干,想到开餐馆虽苦但挣钱快,再到后来经营其他生意,我拼命赚钱想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可当生活终于好转时,父母却相继离世。站在他们住过的老屋前,我突然明白:有些东西,是金钱永远无法弥补的。
  正是这份遗憾,让我重新拿起笔。在博客上记录对父母的思念时,重新找回了写作的初心。那些文字让我明白:文学从来不是风花雪月的装饰,而是生命最真实的印记。就像父亲用他的医术回报乡亲的养育之恩,我也要用文字记录下这片土地上的温暖与坚韧。
  记得刚写作不久,也正是母亲去世三周年,有一次看到《光明日报》和中国邮政联合举办的“至孝至亲”书信征文大赛,我就自拟了一个标题《寄不出去的一份思念》,当时一口气写完这篇文,也没修改就投送在邮箱。后来这篇文章得了三等奖。也许正是这份鼓励,再加上认识曹谷溪老师后,得到老师对我的一路鼓励,让我有了重拾旧梦的愿望。2013年到现在出版了两本诗歌《梦吟家园》《山雨过小村》,散文集《炊烟袅袅》,长篇小说《蓝花花》。
  有人曾说“没有平台,再努力也白费”,但我觉得黄土地就是最好的平台。父亲用医术回报吃“百家饭”的养育之恩,曹老师无私提携后辈,这些平凡人的美好品格,正是我最想记录和传承的。文学于我不是功名,而是将父辈的善良传递给下一代的方式,是用文字证明:在这个来来往往的世界里,最朴素的真情永远值得书写。
  胡琛:能谈谈你创作长篇小说《蓝花花》的心路历程吗?
  王梅:《蓝花花》的创作历程可谓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这本书从构思到出版历时三载,期间经历了省市党史办的严格审核。特别感谢曹谷溪老师为本书题写“花开一季,流芳千古”的墨宝,以及市作协侯波主席和原宝塔区党史办牛文瑞老师为本书作序。在市委宣传部、宝塔区文联、区作协和区非遗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本书最终被列为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让我深感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创作灵感要追溯到我八九岁时。那时,家里常来一位叫杨雪山的老红军找我父亲看病。他总带着一个珍藏的小相框,里面是他与王震将军的合影。杨老曾是王震将军的副官,因伤留在临镇安家。他每次来都会哼唱《蓝花花》,还会讲述蓝花花与红军战士杨庄贵的革命爱情故事。这些童年记忆,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心底。
  真正促使我动笔的,是几个特别的机缘。一是家人开玩笑说“ 要是写临镇故事就资助出版”;二是有幸结识牛文瑞老师,他不仅提供了珍贵史料,还证实了杨老讲述的真实性。最难忘的是跟随牛老师寻找烈士墓的经历——在灰蒙蒙的天色中,我们看到一座孤坟前留有祭奠痕迹,那一刻,历史的温度扑面而来。
  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秉持“ 还原真实”的原则。虽然为符合出版规范作了部分调整,但蓝花花冲破封建束缚、支持革命的事迹,红军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这些核心内容都得到了完整保留。特别是杨老拒绝去北京养老、甘愿把名额让给其他战友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崇高品格。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革命爱情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精神血脉的传承。正如我父亲行医报恩、乡亲们默默祭奠无名烈士、老师们无私提携后进,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背后,都是最纯粹的精神信仰。在这个讲究计算的时代,《蓝花花》想追问的是:我们是否还记得,有些价值值得用生命去坚守?
  最后,我要特别说明,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深知任何创作都难免存在不足。书中如有疏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胡琛:能否谈谈你办“蓝花花非遗馆”的初心?
  王梅:感谢主持人的提问。我是《蓝花花的传说》非遗传承人王梅。创办非遗馆的初衷,源于对这份文化遗产的敬畏与使命感。
  《蓝花花的传说》不仅是蓝花花故里的名片,更是延安、陕西乃至中国的文化瑰宝。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鲁艺的周扬、袁静、孔厥等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挖掘出“拥军模范”蓝花花与红军战士杨庄贵的革命爱情故事,并将那首饱含深情的《蓝花花》歌曲,以唢呐哭丧调的独特形式传颂至今。这段历史,印证了它作为革命文艺经典的重要地位。
  在我看来,《蓝花花的传说》具有多维度的珍贵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它是民间记忆的活化石,见证了陕北移民史与革命岁月的交融。
  二、艺术审美价值。以信天游为载体,谱写了一部黄土高原的音乐史诗。
  三、社会伦理价值。蓝花花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与革命理想的精神,具有跨越时代的共鸣。
  四、族群认同价值。她是陕北人共同的文化基因,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血脉记忆。
  五、跨文明对话价值。蓝花花与恋人的故事,以东方悲剧美学诠释了人类共通的爱情命题,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六、当代应用价值。如今的“蓝花花”已升华为文化图腾——她象征着黄土地上的女性觉醒,更成为文艺创作的永恒源泉。
  非遗馆的建立,正是要让这些价值被更多人看见。特别感谢刘成章老师题词“漂游在蓝天上的绝美蓝花花,如今总算寻上了家”,以及延安大学梁向阳教授“ 信天游不断头,蓝花花永流传”的期许。
  最后,我诚挚邀请大家来到蓝花花故里,为非遗馆的建设建言献策。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文化遗产,让先辈们纯粹的革命情怀与艺术精神,永远流传在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