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法援路上的“追梦人”
——记延川县148法律服务所主任高建华
  刘海峰 通讯员 杨澍
  “高主任,我儿子的工钱还能要回来吗?”7月9日清晨8点30分,延川县政务大厅法律援助窗口刚开门,农民工老刘就攥着皱巴巴的欠条挤到台前。高建华一边安抚,一边麻利地翻开记录本——这样的场景,在她9年的法援生涯里,已重复了上千次。
  从“学前班”到“法律班”
  1992年出生的高建华,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然而,高考意外滑档,她被调剂到法律事务专业,“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辈子跟孩子无缘了。”可开学前,一档法治节目改变了她的想法——电视里,律师为农民工讨薪成功,当事人跪地痛哭。“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法律也是‘救人’的专业。”
  2015年,大学毕业的高建华一头扎进延川县148法律服务所,成为全县最年轻的法援志愿者。多年间,她从“被调剂”的失落青年,成长为所里“挑大梁”的主任——接待咨询1890人次,代拟文书460份,办案350余件,为困难群众挽回损失260万元。荣誉墙上,15面锦旗盖住了半面墙,“这比20个奖状都沉。”她笑着说。
  急性子里藏着“慢功夫”
  “高主任走路带风,说话像倒豆子。”同事常这么调侃。可一旦面对当事人,她的“急性子”就自动切换成“慢功夫”。
  2022年“南河工程案件”,9名工人被拖欠5.3万元工资。施工方“踢皮球”,证据又缺失,工人们也到其他部门寻求过帮助,也有进度,但在收到一部分钱后剩余的还是无法足额拿到。眼看着陷入无望,在接到信访局转办后,高建华却“杠”上了:从以前农民工寻求帮助的各部门入手,查询多年的维权线索,找到有力的拖欠金额证明。遇到无法取得资料时,申请法院的调查取证。经过一段时间的查询线索,整理证据,最终案件在审理过程中达成调解,赶在春节前把钱一分不少地送到工人手里。“我以为这钱不顶事了,没想到还能拿到手,为了这钱我等了有10年。”拿到钱的工人激动地说。
  法援“及时雨”解“身后忧”
  2023年10月,退役军人申大阳病逝后,其家属因丧葬费分配陷入僵局。这笔11.6万元的款项涉及前妻之女、继女、八旬老母等多方亲属,各方情绪激动,在退役军人事务处争执不下。
  高建华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带着《民法典》赶到现场。她先稳住混乱场面,随后将各方请到调解室,逐条分析法律关系:“丧葬费虽非遗产,但剩余部分可参照继承法分配。”经过三天调解,她提出“先扣除合理丧葬支出,余款均分”的方案,最终促成各方签署协议。当袁莉将第一笔1677元转给婆婆时,老人拉着高建华的手哽咽:“没想到我儿走后,还能有个明白人主持公道。”
  “ 小法庭”里的“大梦想
  如今,高建华又有了新身份——北关小学“法治与心理健康社团”的“高老师”。为加强孩子的法律意识,北关小学安排进行一次有教育和警醒意义的模拟法庭排练,高建华结合自己办理的校园内侵权案件,参考热度高的一些校园霸凌案件,为孩子们编写了以“预防校园霸凌”为主题的模拟法庭剧本。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给孩子们往后的职业埋下了小小的种子。
  “以前孩子写作文写‘我的梦想是当网红’,现在写‘我想当高老师那样的法律人’。”北关小学校长高淑霞说。
  十年法援路,高建华始终保持着初入行时在法治频道前的那份悸动。当有人问起这位拥有20项荣誉的“最美志愿者”为何坚守,她指着墙上“依法维权 为民解忧”的锦旗浅笑:“法治星光虽微,足以照亮求告无门的角落——这就是我最初的梦。”
  话说完,高建华的手机又响了——是社区的王大娘,子女赡养纠纷需要调解。她匆匆背起挎包,包侧袋露出半本卷了边的《民法典》,“群众的事等不得,我得跑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