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霆应急救援队在黄河水域开展演练 记者 李星棋 通讯员 薛舂梅
近日,随着最后一名队员完成“孤岛脱困”科目演练,志丹雷霆应急救援队为期6天的黄河水域激流培训正式落下帷幕。连日来,8名队员在黄河中段的激流险滩中摸爬滚打,以真险境练真本事的实战姿态,完成了一场场与急流的硬碰硬较量。
“培训就得往险里去。”培训首日,队长谢林在动员时表示,黄河的水情比模拟场地复杂10倍,真遇上救援,队员面对的就是这样的“考题”。
此次培训选址黄河志丹段一处水域,这里有宽约20米、流速达每秒3米的横流带,有暗藏水下礁石的漩涡区,还有汛期时水位骤涨的浅滩险段,一向以水情多变而闻名,也是本地及周边水域救援中最常遇到的实战场景。
为了让队员沉浸式练技能,培训组不设置缓冲期。首日下午,队员们刚完成装备检查,就被要求携带救援绳穿越30米宽的横流带。
急流推着救生筏左右晃动,队员万钟铭第一次尝试时,救生筏被水流冲偏了近10米,手里的救援绳险些脱手。“当时手心全是汗,但听见岸上队友喊稳住重心,突然就想起练过的技巧。”等到第二次调整姿势后,万钟铭稳稳抵达对岸,上岸时胳膊上被救生衣勒出了红痕,但他却认为,这比在训练场练10次都管用。
激流横渡是基础课,也是“保命课”——救援中常需要队员携带装备穿越急流抵达被困者身边。为了把这项本领练扎实,队员们每天要练3组不同水流下的横渡,上午在平稳流段练基础动作,下午在漩涡区练应急调整,傍晚还要加练夜间横渡。
队员曹二丽是队里为数不多的女队员,刚开始时总因臂力不足在中途卡壳,她就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岸边练臂力,到培训第4天,不仅能独立完成横渡,还能在途中帮队友稳住救生筏。
水下目标搜救更考验细活。培训组在水下设了3个用防水袋包着沙袋的模拟被困物,最深的藏在水下3米处,周围还有礁石挡着。队员们需戴着潜水镜,在浑浊的黄河水里凭手感和水流判断位置。
队员张伟第一天搜时,在水里摸了20分钟都没找到,上来时耳朵里全是泥沙。后来他跟着老队员学摸水流规律——“水流撞到礁石会变向,顺着变向的地方摸,准能找到。”到第3天,张伟10分钟就精准摸到了两个“目标”。
培训中,最磨人的科目是遇险人员转移。培训组找了块三面环水的小土坡当孤岛,模拟“有人被困孤岛”场景:队员不仅要划船到孤岛,还要用担架把“模拟被困者”安全转移到岸上,全程不能让“被困者”沾到水。
为了练稳,队员们连抬担架的角度都要一遍遍调整:上坡时前低后高,下坡时前高后低,过急流时4个人得同步迈步。
此次培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所有科目,队长谢林先上。42岁的谢林是队里的老救援,但这次培训他比谁都拼。
第一天练孤岛脱困时,需要有人先上岛固定救援绳,谢林二话没说就跳了下去。那天水流比预报得急,他刚跳下去,救生衣就被水下礁石划了道小口子。队员们十分担心,劝他以后别先上了。他却摆摆手:“我先上,你们就知道哪有险,练着才放心。”
除了谢林,副队长郝克峰也是队里的“拼命三郎”。
8月9日,练浅滩转移时,需要队员在及腰深的水里步行护担架,郝克峰一天里来来回回8次跳入激流,每次从水里上来,他的裤腿都沾满泥沙。最后一次上岸时,他腿一软坐在了沙滩上,队友要扶他,他摆摆手说“歇两分钟就好”。不到半分钟,他又站起来喊:“再练一组,刚才有个细节没做好。”后来队员才知道,他前几天膝盖就受了伤,一直瞒着没说。
在结业考核上,8名队员全部通过所有科目测试,其中5人获得“优秀”。6天来,8人的救生衣上都磨出新的痕迹,有的人手腕被救援绳勒出了印,有人晒黑的皮肤上还带着被水流冲出来的划痕,但没人喊过一句累。
谢林说:“培训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以后遇到水域救援,咱队员往水里一站,群众就能放心。”而这也是志丹雷霆应急救援队一直以来的初心,就像他们队服上的那句话:雷霆救援,就在身边。如今,通过黄河激流里的淬炼,他们正用能托住生命的“硬实力”践行着这份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