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4日
以梦为马的诗歌性情
——读惠源祥诗集《种梦》
  景文瑞
  在读惠源祥诗集《种梦》时,书桌旁恰好放着2024年的笔记本。随手翻开一页,一段诗摘映入眼帘:“在我看来,写诗是为了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人总是处在一种自我的迷失,被巨大的虚无所吞噬的状态中。那么,诗作为一种确认和确信,即便是那些否定和怀疑之诗,也是一种试探和探询。就像在一张地图上,通过道路和道路的彼此交叉来确认某个位置,通过河流和山脉的重叠部分确信某种存在… … ”这段诗摘的出处已无从寻觅,但这份突然而至的文字,仿佛在与《种梦》的诗意相互呼应,也让我更专注地走进这本诗集。
  作为惠源祥的第一部诗集,《种梦》满是羞涩、清澈、朴实与真挚,像极了大多数人初次创作的作品——这种感觉我格外熟悉,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清风徐来》。尽管全书仅一百五十八页,内容却丰满而包罗万象:既有对青春记忆的挽留、对纯真爱情的怀旧,也有对历史家国的思考、对陕北风物的歌颂,还有对四季风貌的细腻描绘。诗行间,能看到诗人在星空下迷惘的身影,在三苏园遐想的模样,在吕梁冬雪间驻足、在子午岭追怀历史的姿态,也能感受到他在故乡崖间酸枣树旁的沉默,以及在秋日里收获梦想的喜悦。诗集中短诗居多,不少人觉得短诗易写,实则不然:短诗更考验诗人对诗歌的掌控力与语言功底,稍有不慎便会失色,这与小说创作中短篇小说的难点如出一辙。
  阅读过程中,总有一些诗句让我读后心胸舒展、久久难忘,忍不住拿起笔反复勾画。比如《种梦》里的叩问:“把自己的梦种在春天!如果现在就是秋天,你最想收获的是什么?”《生活画》中对生活的坦诚:“我也想把生活画成画/但/就是画不出/像样的一笔来/心底的美好总是被涂抹得/七零八落… … ”《三月》里的生机:“只要足迹到过之处,那里早已是鸟语花香,生机勃勃。”还有《白云》中童趣的想象:“是谁把羊群赶上了天空。看来在天上,也有一个喜欢放牧的孩子。”这样灵动又动人的诗句,在诗集中还有许多。
  作为同是写诗的人,我常觉得诗歌创作不易——其实任何文体皆是如此,难点远多于易处。好的文字与欠佳的文字,辨识度往往很高:读者读完后,能清晰感受到二者的差异,即便说不出“欠佳”在何处,也能被好文字瞬间抓住心。于创作者而言,读好书、读经典好书,是取长补短的捷径。可世界上真有绝对的捷径吗?或许没有,唯有真诚生活、满怀热忱,不断尝试书写,才是对创作最好的回应。与同路者共勉。
  最后,忍不住想起诗人在后记里的话:“我所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的一些所见所感、所悟所得。对他人而言,也许这些文字有如喃喃自语、痴人说梦。但即使是喃喃自语、痴人说梦吧,至少可以反映我的某种思绪,可以见证我的心路历程;或者说明我还不甘落寞,对我与家国、对我与脚下这片土地、对我与这个世界,都曾有过困惑,有过探索;或者说这就是种梦的过程吧!”愿惠源祥能继续以梦为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