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汪国明 主持人远播:本期《延安年华·讲解员请就位》邀请到了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管理处讲解员汪国明。2011年他进入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从事讲解工作,自工作以来深入学习,挖掘党史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成功完成多次重要接待。担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特聘讲解员、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特聘讲解员、陕西省委党校特聘讲解员;2020年荣获延安首届“金牌讲解员”暨陕西省文博系统讲解大赛优秀讲解员称号,多次荣获单位优秀讲解员称号。
主持人陈晨:每一段讲解都是历史的回声,每一位讲解员都是精神的火炬手。国明,可以和我们谈谈你对讲解员这份工作的感受吗?
嘉宾汪国明:作为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的讲解员,在这片浸透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工作,每一天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信仰共鸣。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感受,远不止于“ 讲解”二字——它是传承的使命,是情感的沉淀,更是对“初心”的一次次叩问。
在讲解中,我也会根据不同游客调整方式:面对青少年,我会用“ 故事化”的语言,比如把《矛盾论》里的哲学思想转化成“怎么分清‘ 打架的原因’和‘打架的对错’”;面对老同志,我会和他们聊聊“当年的延安啥样子”,听他们回忆父辈的往事;面对外国游客,我会重点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比如通过毛泽东同志在凤凰山期间与外国记者的交流,说明共产党如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找到中国革命的道路。每当看到游客从“听故事”到“主动提问”,并“ 陷入思考”,我就觉得,这份工作真正实现了“让历史照进现实”。
在重复中坚守,在感动中成长,讲解员的工作需要一遍遍重复相同的内容,起初我担心自己会“ 麻木”。但奇怪的是,在凤凰山的日子越久,每一次讲解反而越有新鲜感——因为每一批游客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关注点、提问角度,甚至一个眼神、一句感叹,都会让我对历史有新的理解。
在凤凰山革命旧址当讲解员,是一份“越干越敬畏”的工作。它让我懂得:历史不是冰冷的年份和事件,而是无数鲜活的生命、炽热的信仰交织成的长河;讲解员不是简单的“复读机”,而是历史的“翻译官”、精神的“摆渡人”。我会继续扎根这片土地,把凤凰山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延安精神永远鲜活,永远滚烫。
陈晨:讲得非常好,让我们身临其境。刚才国明也说到会针对不同的游客进行不同的侧重点讲解,让我们感觉这份讲解工作已经融入你的生命中,那国明还有没有什么话想对没有参观过我们旧址的朋友说的呢?
汪国明:在凤凰山革命旧址的窑洞前,院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虽然您还未曾踏上这片土地,但我想隔着时光的长河,带您看看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盏灯、一张桌——因为这里的每一粒尘土,都藏着中国革命最鲜活的初心。
您或许难以想象,这片青灰色窑洞群,在1937年的春天,曾是中国命运的“指挥所”。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用思想的火炬照亮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向;窑洞里那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陪着他熬过无数个深夜,灯芯挑了又挑,照亮的不仅是稿纸,更是一个政党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院墙根的老槐树,曾听过周恩来同志与爱国华侨的促膝长谈,听过红军将领们讨论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浸透着“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底色。
我常对游客说:“来延安,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读懂’。”读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在绝境中开辟新路,读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是口号,而是刻进骨血的行动;读懂“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让一群“泥腿子”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革命道路。而凤凰山麓,正是这一切的起点——它像一颗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改变中国的参天大树。
如果您有机会来到延安,一定要来凤凰山革命旧址看看。不用带相机记录宏大的场景,只需带一颗愿意倾听的心:站在毛泽东旧居的窑洞里,想象他伏案写作时煤油灯熏黑鼻尖的模样;摸一摸窑洞里褪色的木椅,感受当年那些激烈讨论的温度;站在院子里抬头望天,想想80多年前,这里的星空是否也见证了一个政党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最后,想和您分享一件小事:前几天,一位小朋友在参观结束后问我:“窑洞里这么黑,毛主席会不会害怕?”我蹲下告诉他:“不会呀,因为他心里装着比星星还亮的东西——是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盼头。”或许,这就是凤凰山想告诉我们的:真正的光芒,从来不在窑洞外的天色里,而在每一个为理想燃烧的人心中。
期待有一天,能在凤凰山的院子里,指着窑洞的窗棂说:“您看,当年就是从这里,照出了一片新中国的曙光。”
远播:我想问,你第一次走进凤凰山革命旧址时,哪个场景最让你震撼?
汪国明:第一次走进凤凰山革命旧址时,最让我震撼的场景,是站在毛泽东同志旧居的窑洞里,凝视那张写出《论持久战》的旧木桌——它看上去极为普通,桌面坑洼不平,还留着几道深浅不一的划痕。阳光从低矮的窗棂斜射进来,在木桌上投下一道明亮的光痕,仿佛还能看见80多年前,那盏煤油灯的光晕曾在这里静静漫过,照亮了《论持久战》里每一个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字句。
这个场景之所以刻进记忆,是因为它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那扇门。
我曾在资料里读过无数次《论持久战》的伟大——它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为全国军民指明了抗战胜利的方向。但当我真正站在这张桌子前,触摸到桌面粗糙的纹理时,才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伟大思想诞生的土壤,竟是如此质朴甚至艰辛。
窑洞里阴冷潮湿,冬天要靠烧炭火取暖,木桌的一条腿因为长期磨损而松动,警卫员后来回忆,毛泽东写作时常常专注到忘记吃饭,棉鞋被炭火烤着冒烟了,他才恍然起身挪开。可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伏在这张小桌上,一笔一画写下“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写下“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这些文字穿越80多年的时光,依然掷地有声。
更让我震撼的是,这张桌子不仅承载着思想的重量,更见证了一种“把苦难活成诗”的力量。当时的延安,物资匮乏到八路军战士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菜金,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毛泽东用最简陋的工具,写出了指导全民族抗战的理论巨著… …
后来每次带游客到这张桌子前,我都会轻轻问:“你们觉得,这张桌子为什么能写出改变中国命运的文字?”有人说是智慧,有人说是信仰。而我想告诉他们:是因为共产党人把“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刻进了每一寸光阴里。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从来不在环境的优渥,而在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为了理想倾尽全力。
这张桌子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那个年代共产党人的韧劲:他们用最简陋的桌椅,写出了最深刻的思想;用最艰苦的条件,点燃了最炽热的希望。而这份力量,穿越时空,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滚烫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