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7日
从“革命毛毯”中读懂信仰的力量
张东
  在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朱德和周恩来旧居的会客室里,静静陈列着一条枣红色的毛毯,它没有华丽的纹饰,却布满岁月刻下的伤痕,土匪连砍数刀的刀口、火炕灼烧的大洞,都被细密的针脚精心缝补,在岁月长河里留下深刻印记。这条三易其主的毛毯,从宁都起义的烽火到长征路上的风雪,从甘泉崂山隘口遇险的枪声到太行山区的硝烟,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壮阔历程,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穿越风雨、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照亮前路的光芒。
  一、毛毯的“传递”,感受革命友谊里的信仰之光
  一条毛毯的3次易主,不是普通物品的转手,而是革命理想的接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纯粹友谊的生动写照。1931年12月宁都起义后,时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的董振堂将自己的毛毯赠予朱德,这一举动背后,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由衷敬佩。那时,朱德从瑞金赶赴宁都,用平易近人的作风、简朴务实的态度,让这支刚刚改编的部队感受到了红军的初心,董振堂的毛毯,既是战友间的心意,更是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共同目标的认同。后来朱德带着这条毛毯历经反“围剿”、长征,直至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见周恩来频繁往返延安与西安之间,在严冬中奔波斡旋,又将毛毯转赠给他御寒。1937年4月25日,甘泉崂山隘口伏击战中,周恩来的副官陈友才为保护周恩来壮烈牺牲,毛毯上溅染的鲜血、留下的刀痕,更让这份友谊多了生死与共的重量。正如邓颖超双手捧着这块布满刀口和溅满陈友才烈士鲜血的毛毯,禁不住泪流满面,无限深情地说:“友才是替恩来死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并细心地将毛毯一针一线缝补起来,继续使用。1937年“七七事变”后,周恩来见朱德即将挥师太行、奔赴抗日前线,衣物单薄,又将缝补好的毛毯回赠。一来一往间,毛毯早已超越了物品的属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联结的纽带。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字典里,友谊与信仰紧密相连,与人民利益、民族大义同频共振。这种纯粹的同志情谊,让革命队伍在艰难险阻中始终凝聚力如钢、向心力如磁,成为穿越风雨的力量源泉。
  二、毛毯的“补丁”,见证艰苦岁月里的作风之魂
  翻开这条毛毯的历史,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密密麻麻的补丁,始终被老一辈革命家带在身边、用在实处。在革命战争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一条毛毯并非奢侈品,却成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风的生动诠释。无论是爬雪山、过草地,还是往返于延安与西安之间,即便是被土匪砍破、被火烧了个大洞,老一辈革命家没有将它丢弃,而是缝补后继续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捐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军博后来又转给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这一个个补丁,缝补的不仅是毛毯的破损,更彰显着老一辈革命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清醒认知。
  “ 延安作风”之所以能打败“西安作风”,正是因为艰苦奋斗早已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在延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与战士们一起开荒种地,以身作则,让勤俭节约成为革命队伍的风尚。这条毛毯上的补丁,与延安窑洞里的煤油灯、南泥湾的镢头、纺车边的棉线一脉相承,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老一辈革命家都保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本色,都坚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践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光荣传统。这种作风,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是贯穿始终的坚守。正是靠着这种作风,中国共产党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凝聚了民心,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赢得了胜利。
   三、毛毯的“传承”,赋予新时代的精神启示与现实意义
  岁月流转,革命毛毯早已不再承担御寒的功能,却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坐标。在新时代,毛毯承载的精神密码,依然是干事创业、指引前行方向的宝贵财富。从毛毯的“传递”中,我们读懂了信仰的力量。当前,面对发展挑战与机遇,我们更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从毛毯的“补丁”中,我们读懂了作风的重要性,这要求我们永葆艰苦奋斗本色。一条革命毛毯的补丁,就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忘。
  从毛毯的见证中,我们读懂了初心的内涵。现在我们虽然不用面对枪林弹雨的考验,但依然要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无论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服务群众需求,都要立足岗位、履职尽责、真抓实干、担当作为,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条革命毛毯,承载着一段峥嵘岁月,蕴含着一种精神力量。我们要从这条毛毯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作风的滋养、初心的指引,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走好新时代奋斗之路。
  [作者单位:延安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