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户的辣椒丰收 本报讯(记者 王静 通讯员 郝波 刘思男)产业兴旺是农民增收的“金钥匙”。在宝塔区临镇镇觉德村,2052座大拱棚如画卷般铺展在黄土高原上,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凭借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如今,已跃升为全市农业产业的“明星村”,更用一棚棚鲜嫩的瓜菜为乡亲们铺出“四季有收、年年增收”的幸福路。
掀开棚膜,满眼绿意映入眼帘。半人高的植株上,青辣椒沉甸甸地坠在枝头;西红柿架上,青莹莹的柿子挂满藤蔓,透着勃勃生机。据种植户田涛涛介绍,他的9个大棚换算为标准大棚约13个,前半年种西瓜、小瓜收入12万余元,后半年种辣椒、豆角、西红柿现已全部上市,收入4万余元,年收入合计16万余元。“现在山西河津的瓜菜商都上门来订购了。”田涛涛满脸喜悦地说。
依托特色产业发展,觉德村把产业效益变成了村民手中的“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地装进了大家的钱袋子。翻开村里的“收益账本”,一组组数据格外亮眼:甜瓜单棚产量达2000斤,每棚收入超3万元;西瓜单棚产量7000斤,收入约1.4万元;辣椒、豆角等蔬菜单棚产量2000斤,收入6000元。
“汗水不白流,丰产更丰收”,这句村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觉德村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种植户王随红说:“蔬菜瓜果成熟后,镇政府协调蔬菜局给我们统一技术指导,销售完全不愁。今年销量比去年翻了一倍多,这两年靠大棚种植买了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销衔接顺畅,产业方能行稳致远。在觉德村,“支部联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订单联市场”的“三联模式”,彻底打破了小农户“单打独斗”的困境。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统一规划种植品类、制定生产标准。再通过订单农业与山西河津、西安等地的收购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仅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的难题,更打通了“卖得好、卖得远”的渠道。每到丰收季,瓜菜商上门抢单的热闹场景成了觉德村的常态。
觉德村党支部书记田桂紫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村大棚一年种两季,第一季种西瓜、小瓜,第二季就是蔬菜,这些已经成为村民们的‘摇钱树’。下一步,我们村将大力发展电商平台,让全国朋友都能尝到觉德村的瓜菜。我们还计划修建以10个棚为标准的试验田,引进优良品种,为觉德村产业长期发展保驾护航,让村民们的日子更红火。”
从一座棚到千座棚,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发展,觉德村用拱棚种出了产业振兴的大文章。如今,这里的每一座大棚都承载着希望,每一株瓜菜都孕育着幸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觉德村正以“棚”为笔,描绘着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