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9日
不朽的丰碑
——纪念碑背后的湘潭人民浴血抗战史
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阳 摄
不朽的丰碑 二维码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龙香玖 陈静 实习生 汤祎曼
  铭记历史,非为延续仇恨,是为珍视和平,告诫吾辈当自强。
  八十年光阴如梭,站在湘潭市雨湖区城正街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历史的硝烟虽散,记忆却如碑身镌刻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般永恒。绿荫环绕的幽静小院中,这座庄严的方尖碑仿佛在低声吟诵湘潭儿女的抗日史诗。回望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耻辱,到1945年胜利的光芒,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就从这沉默的丰碑开始诉说。
  1938年7月7日,当时的湘潭县政府及各人民团体会议决定,建碑于学宫坪奎星门外,悼念为抗战阵亡的将士。
  纪念碑初为砖砌水泥碑。重建后,碑高9.18米,以寓九一八事变日军攻占东北之耻,碑身呈方锥形,立于0.65米高的碑座上。碑身后方刻有“忠贞永式”碑铭,四字如铁,镌刻着英灵的不朽气节。曾有人题诗云:“磨刀抗日战前方,壮士不还为国殇,万里沙场凝碧血,千秋浩气放豪光。”诗句如泣如诉,道尽壮士一去不还的悲壮,更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历史资料显示,1944年5月,日军为打通湘桂通道,疯狂进攻湖南中部。6月12日,日本军官黑獭平一率133联队从浏阳直扑易家湾;13日,日军便衣侦察队窜抵滴水埠,被复兴膏盐矿矿警队发现,矿警队毙敌4人。这是湘潭城区打响的抗日第一枪,也点燃了湘潭军民抗日的烽火。6月15日晚,日军分两路渡江:一路取九华向城区推进;另一路扑向文昌阁,取小东门。17日,日军攻城,守军退往湘乡,湘潭城区陷落。
  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抢劫奸淫,无恶不作,湘潭化为地狱。据《湘潭市军事志》记载:“湘乡、湘潭县死亡38812人、受伤12万余人;烧毁房屋72636栋,耕牛47238头、谷米660余万石,物质损失合计12180亿法币……”
  冰冷的数字灼烧人心,每一笔都是日军侵华的罪证,也是湘潭儿女不屈的见证。面对暴行,湘潭儿女的脊梁从未弯下,用血泪抗争守卫家乡。
  烽火不熄,希望不灭!日军只占领了交通线和少数集镇,广大乡村仍是莲城儿女的战场。湘潭组织了多支抗日游击队:第九战区游击队(五大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队(正义军)、七十三军奋勇总队等,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
  他们转战山林,夜袭敌营,用简陋武器书写英雄传奇——矿警队的无名英雄在滴水埠打响第一枪;农家子弟以锄头对抗刺刀;妇女送粮、儿童放哨,全民皆兵凝成“万里沙场凝碧血,千秋浩气放豪光”的壮举。抗战期间,湘潭、湘乡两县抗日将士前线牺牲6449人。碧血染红湘江之水,豪气化作不灭光芒,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1945年9月20日,驻湘潭日军投降,湘潭的天空终于放晴:缴步枪4007支、轻机枪179支、重机枪31支、手枪383支,及大量炮弹、手榴弹和子弹;迫击炮18门、战车8辆、步兵炮5门、山炮3门、汽车300辆;宪兵队205人解赴长沙集中。
  这些数字,既是侵略者溃败的铁证,更是英灵浴血的凯歌。胜利的钟声敲响,但伤痛未愈:38812条生命化作星辰,守望这片土地,埋下今日盛世的种子。
  湘潭,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走出了毛泽东、彭德怀、罗亦农、黄公略、陈赓、谭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光荏苒,湘潭涅槃重生——当年的滴水埠战场崛起现代化工业园,九华地区“长出”产业新城。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站在纪念碑前,我们献上鲜花,不仅是哀悼,更是告慰:英雄的血没有白流,“忠贞永式”的碑铭前,这锦绣山河如您所愿,这璀璨未来由我辈挥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