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晓婷 通讯员 李江波
2025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出台,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列为重要战略任务。面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校际质量差异等现实挑战,宜川中学以集团化办学为突破口,通过深化管理体制创新、优化师资资源流动、强化校际协同育人,持续激活县域教育生态,为破解初中教育不均衡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困境激发变革,改革开创新局
长期以来,宜川初中教育深陷资源配置失衡泥潭,校际差距大、城乡鸿沟深,教育生态发展受限,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拦路虎。一边是第一初级中学优质师资与教学资源扎堆,择校热、大班额问题突出,办学规模远超承载能力;一边是初级中学因管理松散、教师流失、生源外流,陷入“弱校更弱”的循环。
“ 前几年娃没能进入第一初级中学,心里总觉得亏欠孩子。”提起当初的择校难情况,城区的家长王女士满是无奈。而集义镇九年制学校教育短板更明显。“镇上没专职英语老师,送娃进城念书,一年各项花费两三万元,负担太重了!”集义镇家长李女士的话,道尽城乡教育鸿沟之痛。
这时,宜川中学站了出来。面对初高中衔接断层这一县域教育的核心难题,他们充分利用“双自主”育人模式(自主管理+自主课堂)的优势,不仅成功盘活了富余师资,更有效弥合了学段间的鸿沟。
瞄准症结,宜川县委、县政府迅速找准方向,确立“以强带弱、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集团化办学思路。宜川县教体局王鸿涛副局长说道:“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拉郎配’,而是让优质校的经验、师资、资源真正动起来,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校际差距,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说干就干,宜川县正式组建了“宜川中学教育集团”。集团以宜川中学为核心校,整合城区两所初中及一所乡镇初中,让“三校一部”结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一体共赢”的发展共同体,为破解县域教育均衡难题按下“快进键”。
“输血”更要“造血”,好机制“活”起来
宜川中学教育集团一上来就瞄准四大核心:管理提质、师资均衡、骨干增量、彰显公平。从管理赋能、师资调配、课改转化、协同聚力四方面精准发力,着力构建起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格局。
首先,为成员校“强筋壮骨”,把宜川中学“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办学根基和“双自主”的育人模式全面注入,选派精兵强将赴成员校任关键岗位,为成员校发展注入优质基因。“被托管后,制度实了,教研真了,老师们干劲也上来了!”初级中学的王老师道出了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更厉害的是,集团不但“输血”,更帮助成员校“ 自己造血”。围绕师资均衡这一核心,集团盘活教师资源,打出一套“组合拳”:按需调配近百名高中老师下沉到初中“传帮带”;近50名骨干教师定期送教下乡;20多位乡镇老师进城“ 沉浸式”跟岗“取真经”。就这样,老师们“流动”了起来,城乡之间的“师资短板”悄悄被补齐。
同时,集团还把宜川中学的“法宝”——分层教学、精准教研推广开来。优质课件、好题共用,再加上大数据分析辅助教学,让课堂越来越“对路子”。集团内部拧成一股绳,发展的心气更足,均衡发展的后劲更强了。
变化看得见,教育更均衡
集团依托“六年一体”育人体系,推动各成员校德育同频、教学协同,交出了师生满意、家长放心、教育更均衡的亮眼答卷。
民生难题率先破解:城区初中“大班额”彻底消失,“挤疙瘩”现象大大缓解。“现在班里人少了,老师能关注到每个孩子,辅导更细致了!”家长李女士很满意。原先“叫不响”的初级中学和集义校区,办学质量明显提升。
教学质量再创新高:中考升学率持续上涨,更多乡镇孩子圆了“普高梦”。老师成长也驶入快车道——集团内新增省、市、县骨干教师40余名,集义学校更是实现了骨干教师“ 零突破”。集义校区的张老师感慨道:“加入集团后,能进城跟岗学习,还能跟着名师做课题,我自己也评上了县级骨干!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集团化让咱乡下老师也有了发展‘快车道’。”
资源共享打破壁垒:各校区配齐远程互动课堂设备,实现城乡“一标两简”全覆盖。累计开展百余节云端同步授课,数百人参与跨校区教研活动,城乡教育差距在常态化互动中不断缩小。“现在能和城里同学一起上英语互动课,跟着城里老师练口语,学习劲头特别足!”集义校区学生张强兴奋地说。如今,外县区近百名学生回流就读,家长满意度达98.5%,北关校区满意度从75%跃升至96%以上,集义校区更是实现100%满意,这份亮眼的“ 民生答卷”,就是集团化办学价值的最好证明。
脚步不停歇,未来更可期
“ 集团化办学从不是‘削峰填谷’式的简单拉平,而是要让每所学校都深植于自身独特的办学土壤,绽放出独具特色的教育新芽。”宜川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王延生清晰阐释了集团发展的核心思路。他表示,未来集团将继续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在深化管理协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将“ 发展命运共同体”的纽带系得更牢,让自主教育文化真正融入每所学校的办学基因,最终实现“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都能上好学、读好书”的初心目标,把优质均衡的教育答卷写在宜川的土地上。
从过去家长为择校“跑断腿”,到现在安心送娃“就近上学”;从城乡教育“隔山望”,到优质资源“跨校流动”,宜川中学教育集团用五年的实践生动证明:集团化办学,就是填平城乡教育鸿沟、推动均衡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在陕北的黄土地上,宜川中学正用这场深刻的改革实践,奋力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