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科那一刻,我果断做出了选择——学政治、学历史,即便在许多人眼中它们枯燥乏味,我却坚信,它们能够打破思想的桎梏,引我走向更深层的认知领域。但这并非目的,甚至因此获得所谓的“成功”,也不是我真正所求。人应当觉察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可以突出重围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何为明智?怎样才算明智?文字太直白,它无法借助我的语气与神情来传递那些藏于文字之后的意味。因此我愈加相信唯有文学与文化,才能够塑造、雕琢、修饰一个人。我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仿佛刻入灵魂,成为我的一部分;而我的谈吐与修养,便是它们外化的痕迹。
文化与文明,是一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是积淀千年的土壤,是教诲贤者、启迪智士的思想结晶。它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几句摘录,也不因为你读过几年书,就使你有资格自以为比那些所谓“封建老古董”更为先进。时代的车轮始终向前,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先驱,是某个阶段的代表人物。要评判他们,必须要回到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置身于他们的社会现实之中去思考。
站在上帝视角进行批判,是偏颇的,是愚昧的,更是自视甚高的。正如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会去指责一个普通人未能推动时代发展——而你、我,皆是这普通人中的一员。若把我们置于他们的时代,我们未必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因为我们没有先知,也没有他们那样卓越的见识与能力。
人的一生,精力有限,经历也有限。我不可能尝遍世间所有的酸甜苦辣,但文学能让我体会我未曾亲历的人生。作者的坦途或挫折、成功或失败,他们所总结的经验,都可以成为我人生路上的借鉴,让我未曾亲历,却可汲取其中的智慧。这或许正是文学的意义:借前人之苦难,教我们规避歧路;借前人之光芒,引我们走向更开阔的地方。
无论个人、民族还是国家,皆同此理。“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落笔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前朝的兴亡,成为后世的警示;历史的演进与文化的层积,使我们得以在反思中接近更优、甚至最优的答案。如今这个新时代,不仅凝聚着千年文化的积淀,更是对古今中外文化的学习与取舍中形成的智慧结晶。
中华文明仍在不断演进。而我期望的,是在未来的某段历史中,自己也能拥有被后人评判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