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里桥村风景如画 记者 潘文静
秋日的陕北,层林尽染。走进甘泉县道镇五里桥村,300余亩稻田波光粼粼,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稻香;稻田旁的观景台上,游客们举着相机定格美景,农家乐里飘出阵阵饭菜香……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山村,如今凭借农旅融合的新路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晚上黑灯瞎火,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你看,路灯亮了,垃圾清了,家家户户门口都种着花,我们住着心里都敞亮。”正在路边售卖自种枣的村民吴大娘,指着村里的变化打开了话匣子。她笑着说,现在村子越来越美了,吸引了不少游客,自己在家门口就可以卖农产品,赚点钱贴补家用。
五里桥村的蝶变,始于对乡土资源的“唤醒”。作为“陕北小江南”府村川腹地,这里曾有多年水稻种植历史,“ 十里稻花香”是老一辈人的共同记忆。但后来因种种原因逐渐荒废。2022年,村党支部紧扣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决定重拾水稻种植,让“十里稻花香”的美景重现。
“刚开始村民们还有顾虑,怕种不好、卖不出去。我们就组织党员干部带头试种,还引进了金土地专业合作社,从品种改良到田间管理都有专家指导。”五里桥村党支部副书记高元伟回忆道。通过使用富硒肥、优化种植技术,水稻亩产精米达到700余斤,加工包装后的绿色大米,根据品质不同能卖到每斤2至12元。三年时间,稻田面积从120亩扩展到300余亩,不仅重塑了乡村记忆,更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在水稻种植的基础上,村里又探索出“稻渔共生”的新路径。2024年,村党支部组织人员赴辽宁盘锦考察,引进优质盘锦大闸蟹,建立省级稻渔专家工作站,打造“千斤稻、百斤蟹”的立体种植模式。“去年中秋节前后,我们的大闸蟹一上市就被抢空了,每斤100元还供不应求,一个月营收就有20多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稻渔共养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带动了村民就业,“现在村民们积极性可高了,都盼着明年能扩大养殖规模。”
农旅融合,是五里桥村美起来、富起来的关键一步。村里以300余亩稻田为核心,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起了观景台、星空房、稻田舞台,配套了露营地、农家乐、儿童乐园,还推出了摸鱼摸虾、插秧体验等互动项目。每逢节假日,村里还会举办摄影展、音乐节、丰收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据统计,仅去年几个月,五里桥村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子午岭下小江南、天然氧吧稻花香”的农旅景致初步显现。
“这里空气好、风景美,下次要带父母来住民宿,感受下‘开窗见绿、出门赏景’的乡村生活。”来自延安市区的游客高艳红说,自己是通过朋友推荐来的,这里既有陕北的厚重,又有江南的灵秀。
环境美了,产业兴了,乡风也更文明了。村里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了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常态化开展文艺汇演、理论宣讲;通过“一约四会”,评选“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设立“樊九平式”调解室,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让邻里关系更和睦。“现在村里吵架拌嘴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大家都想着怎么把村子建设得更好。”村民赵大爷说。
如今的五里桥村,道路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稻田风光如画,游客络绎不绝。稻田是“生态美”的底色,产业是“富裕美”的支撑,乡风是“和谐美”的灵魂。从“种庄稼”到“种风景”,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这个小山村用“产业融合、基建升级、治理创新”的“三驾马车”,跑出了乡村振兴的“ 加速度”。“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开发更多特色项目,让五里桥村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道镇二级主任科员梁继中望着稻田,眼里满是憧憬。
夕阳西下,稻田披上了一层金纱,远处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近处的农家乐里传来欢声笑语。子午岭下的这片土地,正用稻花香、蟹满仓、人心齐,续写着乡村振兴的“和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