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宾刘忠虎 主持人远播:聆听作家故事,感受文学力量。本期《作家说》节目,我们邀请到的是延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学青年刘忠虎。
刘忠虎,宝塔区柳林镇人,在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作品发表于《榆林日报》《陕西工人报》《延长石油报》和《延安作家》等报刊杂志。 2014年创立个人微信平台,10多年来发布原创文章280余篇,出版诗集《青春向上、笔尖向下》,文学作品集《虎王的情人》。
胡琛:忠虎将围绕“在字里行间正心修身”,分享他与文字、与文学的故事。你确定这个主题是出于哪方面考虑?
刘忠虎:“正心修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大学》的一篇文言文中,文章名字叫《修身先正心》。大概意思是,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心思不端正就像目光落在眼前,却没入一片空白;声音飘进耳朵,却留不下半点痕迹;食物含在嘴里,舌尖却尝不出丝毫滋味。主要强调,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胡琛:你如何在字里行间正心修身?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刘忠虎:先从“渴望光”说起。小时候在山上放羊,我总好奇山外的世界。读初三时,我每周早晨6点独自步行1小时到城里坐公交,心里难免害怕,便暗下决心要考上重点高中、去看外面的世界。学习之余,我参加了一个杂志社举办的作文比赛。有次周末回家,我爸拿出一封从柳林乡政府捎回来的信。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里面是湖北人民出版社颁发的“新秀奖”证书,一个小小的获奖证书,上面写着我的作文名字。其实更早之前的2004年,我还参加过漓江出版社校园文苑作文比赛,获奖作文被汇编成作品集出版。我这里说的“渴望光”,不仅仅是渴望照耀在早晨山沟沟里乡间道路上驱逐黑暗的阳光,也是渴望我的作文被陌生的老师或朋友看见,更渴望大山的外面世界给一个懵懂无知少年的回信,这份小小的鼓励,给了我大大的勇气。
胡琛:“感受光”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
刘忠虎:在延安市第四中学读高一时,有件事情令我非常难忘。学校突然收资料费,而我身上带的钱不够,只好打电话跟家里要,当时我站在教学楼三楼的栏杆边,看着爸爸走进校门,一只手一直捂着装钱的口袋,一步一步挪到教学楼前,爸爸向我招手,我急忙跑下楼,在楼梯口从他粗糙的大手里接过钱,等我上楼回到教室后,爸爸那疲惫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喧闹的操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父爱是无声的,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一刻眼泪也不争气地掉了出来,心里满是对家人深深的歉疚,而父母供我上学那么辛苦,我的成绩却一直没能让他们引以为傲,对不起他们的良苦用心。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父母和家人的骄傲。于是在学习之余,我继续参加各种作文比赛,在学校把参赛作品寄出去,每到周末回家,都盼着能拆开远方的回信。直到现在,还珍藏着《山西文学》杂志的回信,信里建议我往文艺创作特长生方向发展。此外,我还收到了河南省作家协会少年作家班的录取通知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在2006年暑假,我围绕咱们的母亲河延河,写了一个环保主题的作文,在全国校园文学艺术大赛中获奖,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爸爸脸上的笑容是那么亲切。也是那一次,爸爸陪我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颁奖仪式。颁奖结束后,现场聆听了文学前辈们的专题讲座,记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文学的价值是引导人们去追求真善美。那时候我并不懂这句话的深意,直到后来经过我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才明白:真实是文学的根,失去它文字便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再华丽也无法触达人心;善良是文学的温,缺了这份温度故事只剩冰冷的情节,难以给人慰藉与共鸣;美感是文学的韵,少了这份韵味作品便少了让人沉浸其中、获得精神愉悦的魅力。
我这里讲的“感受光”,是曾经第一次感受到任劳任怨的父亲把学费交到我手中那一刻,那些钱上残留着父亲的体温和汗水;是曾经第一次感受到只要下定决心去认真做好一件事情,有足够的自信抵住外界的质疑,那么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是曾经第一次感受到文学的价值并不是在比赛中获奖,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在生活中独立、勇敢、执着去追求真善美的人。
胡琛:可能正是这些经历,种下了你后来执着追求文学梦想的种子。那么“追逐光”,背后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刘忠虎:“追逐光”是通过读书与学习,去追逐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思想光芒、哲学光芒、美学光芒以及艺术光芒。从我的学习成长历程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中三年。从初一开始,我坚持写读书笔记,从学校配发的《中学生阅读与理解》到《读者》《萌芽》等各种杂志;从沈从文和鲁迅的文学名著到《新概念作文获奖作品集》等各类作文指导参考书,只要看到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就摘抄到笔记本上,空闲的时候再翻开反复阅读品味。这个习惯锻炼了我主动思考的能力,让我发现了闪烁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光芒和哲学光芒。
第二阶段是大学三年。我在哈尔滨读的大学,因为离家远对故乡和家人有些思念,于是我坚持写日记,在日记中倾诉内心深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身处异乡时青春年少的忧愁。我读大一的时候第一次写诗,写的是游子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写的第二首诗《祭奠》,写于2008年12月28日,那一天正好是我外公的祭日。这两首诗歌都收录在我的第一本诗集中。经过一路的跌跌撞撞,我偶然遇见了诗歌,发现诗歌的断句与分行间蕴藏着深刻的、细腻的、浓烈的情感,可以照映和滋养灵魂的光芒。我相信,正是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背后的心声,给作品赋予了生命和灵魂。
第三阶段是参加工作后的几年,虽然喜欢文学,但为了好就业,大学时读了工科类专业。在我参加工作两年后,我妹妹也大学毕业了,她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我突然生出一个自学的想法,就向妹妹借来了她读大学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教材,并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对文学系统化的学习,让我既自卑又充满自信,可以说经历了三个成长过程:一是看山是山,初识时认为文学很简单;二是看山不是山,经过认真研究学习对自己产生了质疑与反思;三是看山还是山,对文学的认识做到了回归与升华。我曾在字里行间追逐探索,又在字里行间迷路暂停,最后回到字里行间变得泰然自若。
胡琛:“成为光”,是不是说你已经学成归来,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想了呢?
刘忠虎:我与别的文学爱好者最大的区别,可能是我更加认真对待写下的每一个字,在字里行间反复斟酌,努力创作出字里行间散发光芒的文字,但愿能带给读者坚定前行的信念、走出黑暗的希望和战胜困境的力量。下面,我具体分享两个创作过程中的小故事。
第一,关于一首叙事长诗的创作。2014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在单位周边徒步的时候,突然看到两棵树,枝叶交叉,紧紧拥抱在一起,金黄色的树叶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再加上周围有一些断壁残垣,让人不由自主就会联想到在很多年前,这里也许发生过什么难忘的故事。后来,反复酝酿思考,我也尝试写了一篇叙事诗歌,名字叫《双栖树》,讲的是一个叫凤栖村的小村庄里,一对恋人的故事。想法是好的,但写作的过程非常煎熬。记得第一次动笔写大概是2014年的10月份,直到2015年的12月27日才终于写完,前前后后反复折腾写了一年多。有时候写得投入,一边上班一边还在考虑故事情节下一步要向哪里发展,突然有好的词句了就随手记到便笺纸上。有时候,实在没思路了,就回去找到那两棵树,手摸着树干发呆,一个人在树下坐上半天。这首叙事长诗,花了我很多心思。当时决定出版第一本诗集,主要是因为这首诗。
第二,关于一个中篇小说的创作。我在单位附近的芦河边徒步,当我路过一个快要干枯的池塘时,看到池塘中剩下最后两摊水,低处快要干枯的水潭中的一些鱼,东撞西撞,排队顺着连接高处水滩的那条细细的水流,逆流向上游,寻求一线生机。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与鱼产生了共情,当它耗尽全力游到高处水潭的那一刻,我总算松了一口气,真的发自内心替它感到高兴。目睹了这条鱼的求生过程,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决定写一个故事,名字叫《龙门之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条鱼,我还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姓贾名鲲。创作《龙门之下》这个故事,前后跨度大概经历了5年多时间。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与故事的主人公贾鲲深度共情。大概有三四年的时间,我是不吃鱼的,一吃鱼就感觉到恶心。写《龙门之下》的过程,也是我挣脱困境,不断勇敢前行的过程,贾鲲这条鱼是我在字里行间虚构的那一束光,但愿能带给读者坚定前行的信念、走出黑暗的希望和战胜困境的力量。
胡琛:最后一个“散发光”,这部分你想向大家分享什么?
刘忠虎:最后要表达一份特殊的感谢。2017年,我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曾经在封面的一个隐蔽角落,留下了个人邮箱。2019年10月5日,我收到一封陌生邮件,大概内容是他读了我的书后,心里有一些感触,感觉我能看到他当下的处境,感觉原来最懂他的是我书中的那些文字。我深切地从一个陌生读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价值、理解和鼓舞。我相信,只要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一定会散发某种光芒,这个与身份无关、与年龄无关、与性别无关,甚至与国籍无关。我要感谢这位陌生的读者朋友,谢谢你简短的几行文字给我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