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3日
从党校讲台到田间地头
——第一书记韩雨彤的“泥土答卷”
  记者 方大燕 通讯员 温巧莉 杭久洁 齐玉
  “ 我这把年纪出门打工谁要?现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多亏了小韩书记啊。”吴起县庙沟镇楼坊掌村83岁的齐学明老人,手捏崭新钞票,黝黑的脸庞上满是藏不住的笑意。
  2024年4月,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作“小韩书记”的韩雨彤,怀揣着对乡村的热忱与担当,主动请缨,从吴起县委党校机关办公室走向乡村田野,下沉到楼坊掌村担任第一书记。自此,从党校的理论讲台到田间地头的实践课堂,她用沾满泥土的双脚,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别样奋斗篇章。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到村里,韩雨彤便给自己立下规矩:放下架子,真正扑下身子融入村民。她总是揣着一本笔记本,挨家挨户串门走访。白天,她跟着老支书学习乡村治理的宝贵经验;农忙时,她向村里的种养能手请教种植、养殖的实用方法。她坚信,只有用脚步丈量民情,心中才能勾勒出村庄发展的清晰蓝图。
  在走访调研中,她不仅协助村“两委”制订出贴合楼坊掌村实际的发展计划,更独具慧眼地在返乡青年、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中发掘“好苗子”。经过悉心培养,为村子储备了2名后备干部,还引导1名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培养了5名入党积极分子,为村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发展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为了给村民找到增收致富的好项目,她东奔西走对接企业,最终成功引入合作企业,在村里建起80座菌菇拱棚和400头规模的林麝养殖基地。她创新采用“支部引领+企业带动+集体运营+农户参与”的模式,让村民不再是产业发展的“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的“受益者”。
  “ 和公司谈合作时,我就坚持一个原则,招工的时候,村民必须优先。”凭借这份为村民谋福利的执着,韩雨彤为村民争取到了就近务工的好机会。在菌菇拱棚和林麝养殖基地务工,村民每人每天能挣200元,仅此一项,就帮助参与务工的村民人均增收1.6万元,每年还能稳定吸纳20余人就业。村集体经济也随之实现跨越式发展,年分红达到24万元。
  此外,为了拓宽土特产的销售渠道,韩雨彤还主动化身“ 带货主播”,利用网络平台为村里10户蜂农推销蜂蜜,帮助蜂农户均增收3500元。曾经沉寂的土地,在她的努力下,正一步步焕发蓬勃生机。
  “ 平时只要村民有难处,小韩书记总会第一时间赶来帮忙解决。当初陕西凯域瑞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要在村里落地,需要协调零散的土地租赁事宜,可村民白天都忙着下地劳作,根本没时间沟通。小韩书记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挨家挨户上门,踏着夜色和大家耐心讲道理、谈方案,最终把5起可能引发矛盾的纠纷,都化解在萌芽状态。”提起韩雨彤,楼坊掌村党支部书记齐勇言语间满是认可与赞许。
  物质生活富裕了,乡风文明建设也不能落下。韩雨彤积极推动村里完善村规民约,通过设立“红黑榜”的方式,引导村民自觉抵制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村里还定期开展“好婆婆”“好媳妇”“ 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文明新风吹进家家户户。
  她还多方奔走为村里争取到65万元项目资金,让村庄旧貌换新颜。村里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村民出行不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卫生室和文化广场也进行了翻新改造,村民看病更方便、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如今的楼坊掌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成功跻身庙沟镇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行列。
  从党校讲台到田间课堂,韩雨彤交出的“泥土答卷”里,没有高深晦涩的理论,只有沾满晨露的裤脚、记录着村民诉求的笔记本,以及村民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她以心换心对待每一位村民,用汗水浇灌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