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艳艳 通讯员 张水龙 庞琨
秋日的黄土高原,果园里硕大的苹果挂满枝头。
走进宜川县云岩镇北赤村的矮化密植苹果园,果农崔永永正穿梭于果树间查看苹果长势。“原来都是小块地、绺绺田,一家好几块,种地全靠人力,费劲还不挣钱。”崔永永的话道出了当地果农曾经的困扰。
如今,通过“以株代亩”模式整合土地后,昔日的零散地块变身为连片果园,不仅农机畅行无阻,效益更是翻了番。“以株代亩”,延安在老果园更新改造中探索出的创新实践,正成为激活土地潜能、推动苹果产业升级的“金钥匙”。
近年来,我市由政府主导、镇村实施、果农自愿参与,积极推行“以株代亩”苹果种植模式,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土地界限,对零散地块进行整合,通过“统一规划、平整、改土、购苗、栽植”的“五统一”集约化建园模式重构土地利用格局。与传统分地方式不同,新模式不按亩数分配,而是根据新建果园每亩核定株数,结合果农原有土地面积折株分配,在保障公平的同时,让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最大化。
土地“化零为整”的背后,是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云岩镇推行“以株代亩”以来,已改良苹果新优品种2.6万亩,其中“以株代亩”面积达10618亩。“我们严格保证4米宽的行距,既科学利用土地不浪费,又能合理增加种植株数。更关键的是新品种树形小巧,便于管理和机械化操作,大幅降低了成本。”云岩镇党委书记杜云介绍,目前,云岩镇盛果期每株果树年产值约200元,亩均产值超2万元,较传统果园亩均增收1万元以上。为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该镇还通过成立“6 +N ”跨村联合党总支、落实“3 +2”贴息贷款、“小田并大田”、系统兴水等举措,构建起全方位保障体系。
在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248亩“以株代亩”矮化密植示范园同样交出亮眼答卷。经过3年培育,这里亩产已稳定在4000公斤,每亩效益超2.5万元。
“ 以前老办法种树,边角地全浪费了,果树行距也乱,想上农机都不行。”阿寺村果农李亚民算起了增收账,“现在按科学方法种,我这果园亩效益年年能到3万元左右,比以前强太多了。”
永乡镇党委书记杨航表示,镇上正以“以株代亩”模式为抓手,推动矮化密植转型,将果畜循环、社会化服务、果文旅融合融入产业链,助力产业蝶变升级。
如果说“以株代亩”解决了土地整合问题,那么社会化服务则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在洛川县黄章便民服务中心洛安府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额注资100万元成立的农业(苹果)社会化服务中心,正为果农提供“保姆式”服务。
“ 施肥、旋地这些活,外面找人一亩要50块钱,服务中心只收30块钱成本费,我一年最少省三四千块钱。”洛安府村果农王文强说。
洛川县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以来,实行苹果建园“以株代亩”模式,黄章便民服务中心洛安府村在全县率先探索“以株代亩+社会化服务”生产经营模式,推出全程托管与按需选择相结合的“菜单式”服务,打造“一站式”综合平台,2024年已为600户果农节约成本45万元左右。“我们会继续推进矮化密植园改造,延伸服务触角,整合农机资源,培育技术人才,让更多果农受益。”黄章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廉张斌说。
土地“长个子”,农民增收益。截至目前,我市已在洛川、宜川、黄陵、富县4县通过“以株代亩”模式建园15.2万亩,改造后果园挂果率及亩产效益显著提升。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从加强宣传培训、制定土地规划、强化服务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四方面持续发力,让这一创新模式在更多地块落地生根,推动苹果产业全面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