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3日
白海龙:乡村孩子的“教育领路人”
记者 姜顺 通讯员 党静
    ● 白海龙与学生们席地而坐,聊天谈心
  清晨六点半,延安市黄陵县隆坊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太贤校区门口,薄雾尚未散尽,执行校长白海龙的身影已经出现。他弯腰捡起落叶,仔细查看校园设施,微笑着与早到的师生打招呼——这已成为他多年来的日常。
  自2000年第一次站上讲台至今,白海龙已在乡村教育一线坚守了25年。他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深度,以真心温暖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将“立德先树德,育人先育己”的教育信念,深深镌刻在每一段教育时光中。
  “ 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在白海龙的办公桌上,除了学生作业和教学方案,还堆满了写满批注的教育书籍,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着他对教育理论的不懈钻研。
  从乡村普通教师到城区教研骨干,再回到乡村担任校长,白海龙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国家出台新教育政策,他第一时间打印研读,结合学校实际梳理落实方案;为破解农村教育难题,他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周边村庄,与家长、老教师座谈,收集上百条建议,撰写的《农村学校潜在魅力之我见》获全县教育系统一等奖。2022年6月,他在《教育家》杂志圆桌论坛上围绕“ 新课程标准下推进‘五育’并举”主题发言,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担当。
  “ 校长不能只坐在办公室‘指挥’,得走进课堂才知道老师需要什么、学生缺什么。”再忙,白海龙也坚持每周上课。他的课堂不灌输枯燥理论,而是巧妙融入当地文化和乡村故事,让孩子们在听故事中学文化、爱上语文。有一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家乡的变化”,他带着学生走遍阿党镇的田间地头,孩子们的作文也因此增添了真实的生活温度。
  “白校长就像‘大家长’,有什么难题找他都能解决。”教师蔡文娜谈起白海龙满是感激。2年前,刚入职的蔡文娜不适应乡村教学,课堂管理屡屡受挫,甚至萌生辞职念头。白海龙主动找她谈心,每天听她的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互动给予细致指导,还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笔记借给她参考,帮助她逐渐找到教学节奏。如今,蔡文娜已成为骨干教师,还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白海龙推行“学、做、展、思”成长模式:“学”依托名师引领和同伴互助;“做”鼓励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他亲自参与授课、评课;“展”定期展示教师成果,促进交流互鉴;“思”要求教师经常总结反思。他还牵头开展“三学三带”“五动研修”等活动,构建“三课联动”体系。近5年来,学校培养出省、市、县教学能手11人,多名教师的课例荣获市级奖项。
  对学生,白海龙更是倾注全部心力。学生张杰父母在外打工,性格内向孤僻,白海龙经常找他谈心,陪他劳动、玩耍,还让他担任班级“小老师”帮助同学辅导。渐渐地,张杰变得开朗起来,成绩也从原来的中下游跃升至班级前列。
  在教学管理上,白海龙创新推出“一案三单”机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单自主学习,课上教师依据助学案引导探究,课后借助巩固单查漏补缺,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小老师”机制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增进了同学情谊。
  在德育工作中,白海龙将“三力育人体系”和“三贤评价体系”融入学生日常,组织“拜师礼”“三贤好少年评选”等活动,让德育成为看得见的习惯。如今在太贤校区,整齐的课间操队列、“光盘行动”的食堂礼仪、主动捡拾垃圾的身影,都是德育成效的生动体现。
  “学校的样子藏着学生的未来,学生的样子就是国家的未来。”白海龙常说。他将当地圣贤文化与德育相融合,精心规划学生校园生活:早晨聆听黄帝文化和先贤故事,课间广播播放经典诗词,周三“文化社团”的书法、秧歌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2年多来,学生们不仅学习知识,更在文化熏陶中养成良好品德,从“知识容器”成长为“完整的生命体”。
  他还牵头成立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邀请家长进课堂,并与村委会、文化站合作开展“红色研学”等活动,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卫生先进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称号,2023年校女子足球队夺得全县联赛第一名。
  “要借集团化办学的东风,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站在操场边望着奔跑的孩子们,白海龙眼中充满期待。25年的教育之路,他从青丝到微霜,但对教育的热爱从未改变。未来,他将继续在这片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