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间,洛川苹果的馥郁果香穿越山海,从田间地头飘向大江南北,更走向世界各地。从一方水土孕育的地方特产,到享誉中外的“金字招牌”,“洛川苹果”的蜕变之路,离不开洛川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接续耕耘,果业技术人员的扎根奉献,本土企业的创新开拓,以及普通从业者的执着坚守。
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 锚定产业“定盘星”
“ 苹果产业是洛川的根基,是农民致富的关键。”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在采访中坚定地表示,“多年来,我们始终把苹果产业当作首位产业来抓,以‘八链同构、三产融合’推动产业升级的科学布局,在政策扶持、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回溯洛川苹果的发展历程,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执政者的长远考量:早期逐品种、试水土,筛选出最适配黄土高原气候的优质种苗;中期推标准、强管理,以科学化种植技术破解“丰产不优质”难题;如今则向集群化、智能化迈进,构建从种植到加工、从物流到营销的全产业链体系。
“ 我们不求一时的亮眼数据,只为让‘洛川苹果’的品牌根基越扎越深,让产业红利持续惠及百姓。”张继东的话语,道出了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初心与决心。
果业部门:扎根田间传技术 当好果农“贴心人”
“ 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助果农种出好苹果、卖出好价钱。”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局长韩东辉坚定地说。
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研究制定了《黄土高原旱作接水矮化密植果园技术手册》,为广大果农在加强矮化密植果园生产技术管理方面提供技术参考和帮助。同时每年都会组织大量技术培训活动,从春季果树修剪、夏季病虫害防治,到秋季采摘、冬季果园管理,每个环节都有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果农提供现场指导。
技术员樊继伟对此感触颇深:“有些果农对新的种植技术接受较慢,我们就反复讲解、示范,记得有位果农一直沿用传统施肥方法,苹果产量和品质都不太理想,我们多次到他的果园手把手教他科学施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的苹果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明显提升,卖上了好价钱,看到他的笑容,我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正是这样一群“泥腿子技术员”,用脚步丈量果园,用专业守护着洛川苹果的品质底线,洛川苹果的品质才得以不断提升。
企业力量:创新破局拓市场 打造品牌“生力军”
在“洛川苹果”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本土企业既是品质的“把关人”,更是市场的“开拓者”。其中,延刚果业与优洛果业深耕外贸赛道,以严苛标准敲开国际市场大门。
“从果园到餐桌,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国际检验。”洛川延刚果业负责人郝延刚表示,企业建立全流程品控体系,采摘前检测土壤与果实糖分,分选时采用进口设备按大小、色泽、甜度分级,包装则贴合不同国家的物流与消费习惯。
优洛果业总经理王斌也深有感触:“出口不只是卖苹果,更是向世界传递‘洛川苹果’的品牌价值,我们对标国际标准优化包装设计、严控农残指标,就是要让海外消费者一口记住这份来自黄土高原的香甜。”
陕西顶端果业则瞄准数字化浪潮,以“网络+标准化”为品牌赋能,让洛川苹果红遍全网。“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苹果从开花、坐果到采摘的全过程,吃得放心才会回购。”顶端果业副总经理赵锋锋展示着苹果上的溯源二维码,企业不仅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讲好“洛川苹果”故事,还引入全自动分选线,确保每一颗流向市场的苹果品质稳定,线上年销量突破百万斤。
陕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5800余户农户共建标准化果园,还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每批次产品进行严格抽检。“我们卖的不只是苹果,更是一份让消费者安心的信任。”如今,王掌柜果业的产品已远销20多个国家,品牌价值达16.54亿元。
正是全县426家涉果企业的坚守,让“洛川苹果”这块“金字招牌”享誉中外。
个人坚守:一辈子一件事甘做品牌“守护人”
在“洛川苹果”的守护队伍中,还有一群普通从业者,用一辈子的坚守,诠释着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果农杜民子与苹果打了40多年交道,经历过市场低迷、病虫害侵袭等重重考验,却从未动过放弃的念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营生,看着果树从幼苗长成大树,看着苹果从青涩变通红,就像看着自家孩子长大,舍不得丢。”为了种出好苹果,他主动跟着技术员学修剪、学套袋,还自己琢磨出“果园生草”的小技巧,让苹果口感更清甜。如今,他的果园亩产稳定在8000斤以上,优质果率达90%,年收入比10年前翻了两番。
袁晓亮则是“洛川苹果”电商浪潮中的“探路人”。从2015年刚入行时,每天的两三单到如今每天超千单,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他不仅把直播间搬进果园,还组建起专业电商团队。“那时候天天熬夜研究运营技巧,背着苹果跑遍周边快递公司谈合作,能让更多人通过网络尝到洛川的味道,再累也值得。”
潘晓平则是“洛川苹果”技术推广领域的“传灯人”,以“科技赋能+普惠共享”守护品牌品质根基。这位皮肤黝黑的高级农艺师,曾是辍学打工的“门外汉”,为学好种果技术,辗转山东、甘肃取经,用3个发白的笔记本记录下千条实操经验。2014年,他以8亩果园为“试验田”,摸索出大苗建园技术,让果园提前2— 3年丰产,2016年就实现70万元收入。致富后,他不仅免费送出价值10多万元的6000多株苹果大苗,还带着扩音设备穿梭在田间地头,累计开展线下授课3000多场次。如今,他又把课堂搬上云端,用筷子、吸管当教具拍短视频,每晚8点准时直播答疑,迄今已推出300多条技术视频、开展1200多场直播,惠及20多万果农。“粉丝寄来的蜂蜜,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他用“土办法”讲透“真技术”,让更多果农掌握科学种植本领,从源头保障洛川苹果的品质,成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草根力量”。
正是县委、县政府的顶层设计、果业部门的技术支撑、企业的创新开拓,以及个人的执着坚守,拧成一股绳,让“洛川苹果”这块金字招牌愈发亮眼。
谈及未来,张继东信心满怀:“我们将持续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更优质的品种、推广更智能的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完善产业链,支持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拓展跨境电商,同时持续加强品牌保护,严厉打击侵权、以次充好等行为,相信只要政企农攥指成拳、合力攻坚,‘洛川苹果’不仅能香飘更远,更能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 富民产业’,为洛川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