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高小娥)近日,延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在白宏兴主任及何勇教授的领导下,在专科联盟教授的指导下,由薛恩忠主任医师、王丽娟主任医师、姚龙主治医师组成的冠脉介入团队,成功完成医院首批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这标志着延安市人民医院冠脉介入治疗领域在继冠状动脉药物球囊治疗、冠状动脉自灌注药物球囊之后,全面迈入冠脉“介入无植入”新阶段。
所谓的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是由一种新型可降解材料制成。支架植入后,通过药物缓释,能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生,预防再狭窄。植入人体后经过血运重建、支架降解吸收和血管修复3个阶段,在完成对病变血管的支撑修复任务后,逐步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最终被人体完全代谢吸收,体内无异物残留,实现从“血管再通”到“血管再造”。生物可吸收支架尤其适合中青年患者和对金属过敏者,以及希望避免长期异物存留体内的人群。该支架通常在植入后3年左右完成降解,使血管恢复自然舒缩功能。
接受治疗的首批患者,年龄均在35— 55岁之间,临床症状典型,经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后得知,他们均为冠脉重度狭窄;经血管腔内检查精准评估后得知,他们均符合PCI治疗标准,病变特点也符合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结合患者本人的强烈意愿,市医院心一科冠脉介入团队在经过充分的术前讨论及准备后,对患者成功完成了支架植入。术后经IVUS(血管内超声)、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腔内影像评估,支架膨胀完全、贴壁良好,支架远近端未见夹层,术后评估效果良好。
本次手术的团队为延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冠脉介入团队。据了解,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国家公立医院改革高质量发展项目的深入推动下,在国内及省内顶尖医疗团队的长期帮扶建设之下,该团队长期深耕冠脉介入领域,在冠脉复杂病变(如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严重钙化病变)、腔内影像引导技术(IVUS、OCT)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适应证把握和规范的术后管理,为患者提供了“精准评估—血管再通—血运完全重建—术后全方位管理”的全周期治疗方案。
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冠脉介入领域的“第四次革命”,其“介入无植入”的理念代表了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发展方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冠脉可吸收支架,经大量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其安全有效降解完全,随着国产配套技术的成熟推广,越来越多的患者将受益这一先进治疗方式。介入团队将以此为起点,持续引进应用前沿医疗技术,为老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