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4日
山海相隔 爱意相通
——一位埃塞俄比亚妈妈的分娩记
  通讯员 何进进
  近日,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产科的走廊里,多了一个来自非洲大陆的温柔身影——一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孕妈菲力(化名),在产科、麻醉手术科、新生儿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的全程护航下,顺利迎来了健康的宝宝。这场跨越山海的分娩,不仅是一场医疗技术的精准守护,更满溢着医护人员的温柔与呵护,让这位异乡妈妈的分娩之路,变成了一段被爱与专业牢牢包裹的温暖记忆。
  由于既不熟悉医院环境,也无法用中文与医护人员顺畅沟通,菲力第一次走进延安市中医医院的产科诊室时,双手紧紧攥着产检单,眼神中充满不安。察觉到她的局促,产科主任李莉立刻放缓语速,一边用简单的英语说着“Takeyourtime(别着急)”,一边打开翻译软件,逐字逐句地为她讲解产检流程:“先测体重、血压,再做B超看宝宝情况,每一步我们都会陪着你。”
  后来的日子里,菲力的每一次产检,产科团队都会用翻译软件将检查单上的专业术语转换成她熟悉的语言,让她清晰知晓宝宝的每一次成长。
  临近预产期,菲力因胎儿窘迫需紧急剖宫产。当她被推进手术室时,看着陌生的仪器和穿着手术服的医护人员,她的身体忍不住微微发抖,双手紧紧抓着手术床的栏杆。“ 别怕,我会一直在这里。”看到这一情景,麻醉手术科护士长贺静如立刻走过去,一边轻轻握住她的手,一边用翻译软件打出一行字:“手术会很顺利,宝宝很快就能和你见面了。”
  为了让菲力安心,麻醉手术科护士长贺静如全程半蹲在手术床旁,每一个操作前都会通过翻译软件向她说明:“现在要给你扎针输液,会有一点点疼,忍一下,好吗?”“马上要进行麻醉了,放松,深呼吸就好。”菲力看着麻醉手术科护士长贺静如眼中的关切,原本攥紧的拳头,慢慢松开了,眼神里的恐惧也一点点褪去。
  “各科室准备就绪,开始手术。”手术由产科主任李莉主刀,麻醉手术科密切监测菲力的生命体征,新生儿科医生提前备好保暖箱和急救设备,护士们则默契地传递器械。终于,当天10时15分,一声清脆的啼哭响彻手术室——一名体重2980克的宝宝平安降生。这是市中医医院迎来的第一个混血宝宝。
  随后,新生儿科医生第一时间为宝宝清理呼吸道、称重、检查,确认健康后,小心翼翼地将她抱到菲力身边。“这是你的宝宝,来,和妈妈贴贴。”护士轻轻托起宝宝的小身体,让她趴在菲力的胸口。当肌肤相触的那一刻,菲力的脸上满是初为人母的喜悦与感动。
  术后恢复期,菲力的病房里总是充满暖意。产科主任李莉每天都会在查房时弯腰查看她伤口的恢复情况,并用手轻轻按压伤口周围,确认没有红肿后,再通过翻译软件仔细叮嘱。
  “ 这样托着宝宝的头,她会更舒服,你也能省点力。”护士长文静则带领护理团队,手把手教菲力给宝宝换尿布、拍嗝,并提供产后护理和康复指导,帮助她尽快恢复,更好地适应新妈妈的角色。
  此刻,阳光透过病房的窗户,洒在菲力和宝宝的身上,温暖而明亮。新生儿响亮的啼哭与温柔的笑声交织在一起,绽放出动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