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5日
45秒,鲜切苹果到手!
记者 白雪 孙艳艳 通讯员 白利民
  “叮!支付成功。”
  9月24日,在第十八届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上,洛川市民刘蓉对着一台“大冰箱”模样的机器扫码付款,不过45秒,机器就“吐出”一盒晶莹剔透的鲜切苹果——去皮去核、块块均匀,还带着刚清洗过的清爽水汽。
  刘蓉咬下一块,果肉脆甜,她忍不住感叹:“这也太方便了吧!随时随地,想吃就吃,还是削皮去核的现切苹果。”
  这台让刘蓉赞不绝口的“神器”,是国内首创的苹果智能化鲜切终端机。陕西师范大学西部果品资源高值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晓宇,一谈起它就打开了话匣子:“别看它像个普通冰箱,里面藏着‘工业机器人’的本事——能装100个苹果的‘肚子’里,机械臂会精准抓果,清洗、去皮、去核、切块一气呵成,还会紫外杀菌,最后装盒压膜,全程无菌又高效。”
  而这个“苹果黑科技”的诞生,还要从7年前的“共享灵感”说起。2017年,刚从美国回来的王晓宇,看着满大街的共享单车,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们团队做了几十年苹果加工,能不能搞个‘共享榨汁机’?”可实验后发现,苹果汁氧化太快,口感大打折扣。2019年,团队调转方向,把目标锁定在“鲜切苹果”上——既要保留苹果的新鲜口感,又要实现“随时随地即食”。
  想法虽好,落地却难。2021年,第一代样机诞生,可问题一大堆:机械臂抓果不稳、去皮厚薄不均、切块大小不一。“就像把一条小流水线塞进小空间,每个环节都要精准配合,差一点就‘卡壳’。”王晓宇笑着说,团队没气馁,2023年改出第二代,2024年底优化出第三代,直到2025年,这台机器才真正“成熟”,成了能稳定运转的“鲜切苹果小工厂”。
  如今,这台终端机已在陕西师范大学校园“试水”,最火的一天卖了300多个苹果。“以前苹果按斤卖,现在按个卖,身价还涨了!”王晓宇给记者算了笔账:在西安,一台机器一天能产出800~1000元,要是投100台,一年就能有2900万到3600万元的产值。
  更重要的是,它给苹果产业打开了“新赛道”。王晓宇介绍,终端机不仅能投放在机场、高铁、CBD、医院这些新场景,还整合了苹果产业链上下游——团队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的冷库保鲜技术,能让苹果“锁鲜”更久;机器本身还是个“移动宣传员”,既能推广洛川苹果等区域品牌,也能让新品种更快走进消费者视野。
  “以前苹果是‘农产品’,现在通过这台机器,变成了即开即食的‘休闲食品’。”王晓宇望着展位上络绎不绝的体验者,眼里满是期待,“未来,在街角、校园、商场,大家随手扫码,就能尝到最新鲜的陕西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