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5日
荒地生“光”岁月留“香”
通讯员 王静雯 田伟 记者 姜顺
邓苏玲夫妇在分拣苹果  王静雯 摄

  “腿不方便,手还能动,多干一点,离好日子就更近一点……”仲秋时节,在黄陵县田庄镇南巨头村的层峦叠嶂间,一片果园顺着山势铺展,果树错落扎根于坡地。眼下,正是早熟苹果成熟的季节,53岁的邓苏玲弯腰将刚刚摘下的苹果进行分拣并闲聊着。
  一位从小患有小儿麻痹、行动不便的农村妇女。凭借惊人的毅力与朴素的信念,将50亩荒山变为花果满枝的“世外桃源”,成为四里八乡交口称赞的脱贫榜样。
  早年经人介绍邓苏玲认识了长她几岁的丈夫张顺敬,婚后两人在偏远山峁上耕种十几亩薄田,收入微薄。一年后孩子相继出生,邓苏玲的家庭一次次陷入贫困,即便有政府帮扶,生活依然步履维艰。
  “两个娃在侯庄上学,一人一周20元生活费都拿不出来,只能找别人借,后来干脆搬到侯庄,租房子一个月才40元,全家人都住了。”提及往事,邓苏玲的眼眶忍不住泛红。
  为了摆脱贫困,不久后邓苏玲与丈夫做出了一个让全村人都不看好的决定,用自家条件稍好的土地,去换别人不愿要的远山荒地。
  有人说她傻,说她“换再多也长不出金子”,但她心里清楚,只有扩大土地,才有发展的可能。“我当时就想,我没有别的本事,但我有力气,能吃苦啊。”邓苏玲态度很坚决。
  从此,夫妻俩便开启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拓荒之路。天还没亮,他们就带着干粮上山,锄头、铁锹、架子车,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邓苏玲腿脚不便,在陡坡上劳作时常常摔倒,但她一次次爬起来,继续挥锄刨土。
  “我媳妇腿不好,这几年一直坚持起早贪黑的干农活,有时候劝她歇一歇,她还说我,腿不好还有手,就算一天干一点,总有干完的一天。”丈夫张顺敬在妻子的影响下也收起了劝她停歇的念头,跟她一起挽起了袖子,再苦再累也没喊过一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直接栽种果树难以成活。邓苏玲没有气馁,她与丈夫决定将30多亩坡地改造成梯田。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她一瘸一拐推着架子车运土,一锹一锹平整土地,双手磨出了血泡,结成了厚茧。
  “累的时候,我就看看这片山,想想以后这里全是果花,孩子们吃上好果子,有钱上学了,我就又有劲了。”邓苏玲夫妇在梯田周边种植黄花菜,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收入,还在山顶打出2孔土窑,简单收拾后常住山上,日夜守护这些“希望之树”。
  寒来暑往,荒山终于变成一层层错落有致的梯田,春天百花争艳,秋季果实飘香。
  “邓苏玲从曾经的帮扶对象,成长为主动帮扶他人的脱贫带头人。她以惊人的毅力开荒种果,不仅摆脱贫困,更把技术和信心带给乡邻,真正实现了从‘被扶’到‘去扶’的跨越,为全镇的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田庄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李玺介绍道。
  三十载坚守荒坡上,五十亩变身花果山。邓苏玲不仅种下了果树,更种下了一种精神。她自学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农技培训,不断提升种植技术。如今,她的果园规模已达50余亩,种类涵盖苹果、杏、桃、梨、核桃等,年收入稳步增长,客户主动上门采购,邓苏玲真正实现了从“受助”到“自强”的跨越。
  “我们老两口现在也五六十岁了,果园再干几年,我们的愿望就是给娃成个家,娶个媳妇,抱个孙子,我这一辈子也就知足了。”邓苏玲望着远方的梯田平和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