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漫步校园,看着阳光下奔跑的学生、办公室伏案备课的老师,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回望新区一中十年建校路,我既是征程的参与者,更是与这片土地共成长的追光人。而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坚守,早已刻进岁月的年轮,成为最温暖的印记。
2015年学校初建,一切都是崭新的模样,却也藏着无数待解的难题。各项制度尚在摸索,首届初三毕业班的管理重担,毫无征兆地落在了我的肩上。“首届”二字,意味着无经验可循,唯有摸着石头过河。我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从此便把家安在了学校——伴着晨光熹微与学生一同早读,追着暮色余晖梳理教学进度。为了让管理“有章可循”,反复研讨、几易其稿。从“初三复习备考方案”到“学生培优补差措施”,从“突发事件应急流程”到“家校沟通细则”,每一项制度背后,都是团队日夜思索、反复斟酌与践行。即使尾骨骨折,趴在办公室一米的小床上也没有缺少一次作业的批阅;即使膝关节疼痛,也没有耽误一节跨年级的代课带班。
建校初期,教师队伍亟待成长,我们将教师培训作为核心任务。每学期开学前,精心组织校本培训,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为目标,为新学期工作定好基调;同时主动承担培训任务,统筹安排教师外出学习与校际交流,让老师们在碰撞中拓宽视野。面对“科研空白”,学校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科研助教”目标,我从“手把手教课题申报”到“一对一修改评审书”,带领教师走出“不会做课题”的困境,如今“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研究”的科研氛围已在校园扎根。
还记得学校的教师自主命题工作也是由我牵头开创的。从命题标准到题型设计,从设计要点到答题卡制作,通过一步步培训,逐渐提升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控能力,为教学质量提升筑牢了根基。同时,以“精品课”和“微报告”为抓手,将“加强作风建设、培养青年教师”等八项任务落到实处,让学科组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
2018年,当首届中考捷报传来时,我们相拥而泣;2019届再续辉煌时,我们更加坚定前进的步伐;2022届“包揽”全市前十、前百占63人的消息传来,看着老师们激动的泪水,忽然懂得:所有辛苦,在看到学生圆梦的那一刻,都化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我们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也支撑学校从“蹒跚学步”到“稳步前行”。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踏浪行艰。我们见证了学校从零到一的蜕变,学校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坚守。那些熬夜制定的制度、齐心攻克的难题、一起分享的喜悦,早已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