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学之路上,我始终执着于“精”与“情”:于课堂,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以思维训练为骨架、人文滋养为血脉,构建学生愿学、会学的特色场域;于班级,锚定“成人”为根基、“成才”为方向,盼每朵生命之花皆能独特绽放。而白宇轩,便是那朵曾蜷缩在角落,终在微光中向阳舒展的苔花。
初次留意白宇轩,是他把练习册悄悄藏进桌斗,眼神躲闪着我的时刻。基础薄弱的他,连贯读完整段课文都觉得困难,作业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我深知,教育从不是筛选“发光的金子”,而是让每块“石头”都看见自己能被雕琢成雕塑的可能。
我为他定制了“阶梯式成长计划”:课后十分钟,从他最感兴趣的足球话题切入,把“如何描写一次进球”拆解成“哪个动词更精准”“场景怎么写更生动”;作业批改时,红笔不再只画叉,而是圈出他写得好的部分,留下“有进步”“你可以更好”的评语;课堂上,当他流利地回答完问题,我带头鼓掌,给予他肯定与鼓励,同学们也跟着欢呼——那瞬间,他眼里倏然有了光。
作为班主任,我更在意班级风气对他的滋养。班会课上,我邀他谈“足球带给他的影响”,带动班级其他同学重视体育锻炼,看着他专注的神情,周围同学纷纷鼓掌,原本总疏离在集体之外的他,渐渐成了班级里被需要的存在。
时光悄然流走,我早已记不清为他讲过多少道题,却清晰记得毕业三个月后,教师节前夕收到他的消息:“李老师,我可能会忘记教室在哪条走廊,但一定不会忘记,我的初中老师是您……”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文字,我恍然懂得:教学的“精益求精”,从不是追求分数的极致,而是用耐心与启发,让每个孩子都笃定“我能行”;班级管理的“成人成才”,也从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当学生走出校园,仍能带着被温暖过的记忆,坚定地奔赴远方。而那些与学生的温情互动,便是教育这场漫长旅行中,最璀璨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