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认知,提升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能力。”然而,当前初中名著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教学目标异化。部分教师将名著拆解为考点清单,例如把《西游记》简化为“孙悟空的大闹天宫情节”等碎片化知识,忽视了文本的文学审美与思想深度。其二,阅读体验浅表化。学生仅关注《骆驼祥子》中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情节,缺乏对旧社会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批判性思考。其三,学生参与度不足,单向讲授导致学生兴趣低迷,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调查显示,全国初中生名著阅读平均完成率仅为58%,其中能进行深度阅读(分析主题与人物)的学生不足30%,这一现状亟待改善。
为破解这些现实困境,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情境化驱动—任务分层化—跨学科融合—动态化评价”四维教学模式,形成了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落地的系统解决方案。该模式具有三个维度的价值:在理论维度,建立了核心素养与名著阅读教学的深层关联,通过双螺旋理论模型揭示二者互构共生的内在机理;在实践维度,开发了包含情境创设工具包、分层任务卡等实操工具,切实推动教学范式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在文化维度,通过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转化,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创新意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探索新路径。
一、情境化驱动:从“被动接受”迈向“主动探究”,实现认知方式变革
在传统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名著的理解流于表面,情境化驱动旨在改变这一现状。以《骆驼祥子》教学为例,教师开展“北平人力车夫生存模拟”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计算祥子的日收入(拉车10次×0.2元)与支出(车份钱0.3元+伙食费0.1元),得出日结余0.6元。之后,引导学生结合20世纪30年代北平米价(每石10元)与祥子购车目标(100元),推算祥子买车需要多少天,这一过程让学生在梳理故事情节的同时锻炼了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具象化的数字推演,使学生不再机械地接受教师讲解,而是通过自己的计算得出结论,深刻理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祥子即便拼命拉车,也难以实现买车梦想,其堕落是社会制度压迫的必然结果。
二、任务分层化: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都存在差异,分层化的任务模式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基础层任务是绘制取经路线图,对于阅读能力较弱、刚刚接触整本书阅读的学生,教师将提供绘图模板。学生可依据书中描述,按图索骥,将各个地点标注在路线图上,在此过程中学会从大量文字信息中提取关键地点信息,提高阅读信息提取能力。
进阶层任务是结合孙悟空性格转变分析“紧箍咒”隐喻,这要求学生对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有深入了解,且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学生需要思考紧箍咒出现前后孙悟空的变化,探讨紧箍咒所代表的意义,比如它可能象征着规则、束缚人性,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与思辨能力。
创新层任务是运用管理学知识设计“现代项目管理方案”,对于有跨学科学习兴趣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任务。学生要将《西游记》中的取经故事与现代管理学知识相结合,思考如何进行团队分工、项目管理等,培养跨学科应用与创新能力。
这样阶梯式的任务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各自基础上实现能力提升。
三、跨学科融合:打破知识壁垒
跨学科融合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名著,打破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相互孤立的状态。在《海底两万里》教学中,物理教师可以协同分析“鹦鹉螺号”动力系统。在文学作品里,“鹦鹉螺号”充满神秘色彩,学生对其动力系统充满好奇。物理教师从科学角度讲解电能转化原理,学生通过绘制潜艇原理图,一方面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鹦鹉螺号”的神奇构造,另一方面也能学习到物理学科的知识,实现科学与文学的双重启蒙。
在《朝花夕拾》教学中,美术教师指导学生为“无常”设计动漫形象。“无常”在书中是一个独特的形象,“鬼而人,理而情”。学生在设计动漫形象时,需要深入理解“无常”的性格特点和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将文学审美融入艺术创作中。这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朝花夕拾》的文学魅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四、动态化评价:追踪成长轨迹
动态化评价对于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至关重要。笔者通过“思维导图+主题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素养,其中,思维导图能展现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整体理解和逻辑架构,主题测试则考查学生对名著主题、人物等方面的掌握程度。在名著阅读实践活动中,以小组合作成果准确率衡量实践能力,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可以检验学生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
制作阅读日志也能有效追踪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学生在阅读日志中会记录自己阅读时的感受、思考。例如,学生A在阅读《朝花夕拾》初期觉得鲁迅文章难懂,随着阅读深入,逐渐理解了“讽刺背后的人性洞察”,最终还创作出《我的秘密基地——老槐树》。通过阅读日志,教师可以清晰看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从抵触到理解,再到创作表达的完整蜕变过程。这种全过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实践证明,“情境化驱动—分层化任务—跨学科融合—动态化评价”四维模式能有效提升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差异化任务、促进学科间深度融合以及开展全过程发展性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全面培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也获得显著提升。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教师贺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