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30日
文化认同视域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方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其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从文化认同视域深入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对于凝聚各民族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化认同视域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
  从归属认同角度来看,中华文化以历史为根基,让各民族以文化根源锚定共同体身份,形成“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归属认知,这是中华文化凝聚民族归属认同的核心密码。这份共同的历史叙事,不是单一民族的“独角戏”,而是56个民族在千百年岁月中共同书写的集体史诗。从古代的文明交融、疆域开拓,到近代的共御外侮、争取独立,再到现代的同心建设、共谋复兴,每一段历史都镌刻着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印记,让各民族在回望共同过往时,清晰感知“我们同属中华民族”的归属,夯实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列强入侵,各民族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携手筑起民族抗争的长城。东北抗日联军中,汉族将领杨靖宇与朝鲜族将领李红光并肩作战;海南琼崖纵队里,汉族、黎族、苗族战士组成“铁三角”;台湾高山族同胞自发组织抗日武装,与汉族同胞一起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等。进入新时代,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携手参与国家建设,共同书写“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新篇章。各民族拥有的共同历史叙事,让各民族在共建共享中巩固归属认同。
  从价值凝聚维度来看,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中华文化之所以能跨越千年而生生不息,核心在于其中蕴含着各民族共同认同、共同践行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并非单一民族的文化产物,而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将自身文化智慧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提炼、共同沉淀的精神财富,既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又包容着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先秦时期起,这种由个人修身推及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乃至天下太平的价值追求,便深植于各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在西藏,藏族同胞从古代“唐蕃古道”上传递家国信息的使者,到如今坚守在边境线上的护边员,世世代代守护着祖国的西南边疆,用忠诚诠释“家国一体”的担当;在内蒙古,蒙古族牧民在草原上参与生态保护、支援国家建设,将对草原的热爱与对祖国的忠诚紧密相连,弘扬“蒙古马精神”,共同守卫祖国边疆。这些“家国同构”的理念,让各民族始终将个人命运、民族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从情感联结维度来看,共同的文化符号、民族形象有利于唤醒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家国眷恋,构建起情感共同体。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中,许多文化符号早已超越地域与民族的界限,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图腾。黄河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滋养着汉族聚居的中原大地与江南水乡,也孕育了藏族聚居的青藏高原、彝族聚居的云贵高原。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更是凝聚着各民族的共同情感。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无论是东北满族家庭“贴窗花、吃萨其马”的团圆场景,还是西南苗族村寨“打糍粑、跳芦笙舞”的热闹氛围,亦或是新疆维吾尔族家庭“炸馓子、走亲访友”的温馨时刻,都围绕团圆和睦的核心情感展开。这些文化符号不是单一民族的专属标识,而是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追求,让不同民族在看到、提及这些符号时,都能涌起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拉近心灵距离。
  二、文化认同视域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文化认同的根基在于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虽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在精神内核层面,往往蕴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干相契合的价值基因。蒙古族敬畏自然的草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具有价值同构性;藏族因果向善的伦理思想,与“厚德载物”的道德追求一脉相承;汉族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对这些价值基因的挖掘与提炼,需借助现代传播载体与阐释体系,将传统语境中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当代社会可感知、可认同的精神符号。通过理论阐释、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的协同发力,让各民族在深入理解自身文化与中华文化内在关联的过程中,清晰认知到各民族文化共享着相同的精神内核,从而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为文化认同的构建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
  文化交融的本质是打破各民族间的文化壁垒,通过边界消融实现文化要素的流动与重组,这也是消除民族隔阂、增进情感认同的核心逻辑。一方面,文化共创是打破文化壁垒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通过跨民族的文化生产实践,构建兼具各民族特色与中华文化共性的“共享文化符号”,通过推动跨民族文化共创,鼓励不同民族的文化工作者合作创作,打造兼具多元特色与共同体内涵的文化作品。另一方面,日常化、常态化的文化交流平台,是实现边界消融的重要载体,其价值在于为各民族提供持续的面对面交往机会,在互动中建立情感联结。例如,社区层面开展“民族文化邻里节”,组织各民族居民展示美食、服饰、歌舞;学校层面推行“民族文化互助课堂”,汉族学生教少数民族学生书法,少数民族学生教汉族学生民族舞蹈;线上层面打造“云端民族文化馆”,集中展示各民族文化成果,方便跨地域文化交流。这些常态化的交融活动,让文化差异从“隔阂点”变为“吸引力”,让各民族在频繁互动中建立情感联结,为共同体意识注入情感温度。
  文化认同的价值,最终需转化为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实践动力,让文化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引擎。首先,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将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例如,云南丽江依托纳西族东巴文化、彝族火把节文化,打造“ 文化+旅游+生态”的产业链,纳西族群众开办东巴文化主题民宿,彝族群众开发火把节文创产品,汉族企业参与旅游线路运营,各民族在产业发展中分工协作、共享收益,让“文化赚钱”的同时,更让共同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赋能“民族地区文化治理”,让文化认同成为基层治理的“催化剂”。如西藏推行文化引领治理模式,将藏族“村规民约”中的和谐理念与现代治理规则结合,组织各民族村民共同制定“草原保护公约”“邻里互助公约”,在文化共识的基础上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让治理过程成为强化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通过文化赋能,让各民族切实感受到文化认同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从而将对文化的认同转化为参与共同体建设的自觉行动。
  文化认同的培育需从青少年抓起,通过系统化的文化教育,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融入成长历程,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未来力量。一方面,优化大中小学教育中的文化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注重呈现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历史,如历史课突出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抵御外侮的内容,语文课选取各民族经典文学作品,艺术课融入各民族音乐、舞蹈元素。同时,避免文化教育中的“单一化”“标签化”,不将某一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代表,而是注重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开展沉浸式文化实践教育,组织青少年参与“民族文化研学之旅”,走进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实地感受各民族文化魅力与发展成就;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实践活动”,如“我为民族地区捐一本书”“ 民族伙伴手拉手”等,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建立对民族地区的认知、对各民族同胞的情感。通过教育的“润物细无声”,让青少年从小树立“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认知,让共同体意识成为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
  文化认同视域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4条路径,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文化传承是“根基”,确保文化认同有源头;文化交融是“桥梁”,确保文化认同有温度;强化赋能是“动力”,确保文化认同有实效;文化教育是“未来”,确保文化认同能延续。4条路径协同推进,可将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支撑,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繁荣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章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2025年度“陕西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研究”( 2025HZ09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