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陕北公学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与当时陕北公学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适合时宜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忠诚奉献精神的培育密不可分。这些既是延安时期陕北公学的教育特色所在,也是陕北公学办学育人成功的重要体现。
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
培养目标、办学方向,是一个学校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方面的风向标。陕北公学的办学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切合时代需要,对学员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1937年9月9日,《新中华报》刊文指出,创办陕北公学是“为了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同年10月19日,毛泽东强调,陕北公学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抗日先锋队的任务。10月23日,毛泽东为该校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这为陕北公学指明了办学方向。
1938年3月3日,毛泽东对陕北公学第六、七、八、九、十队毕业学员的讲话中指出,在陕北公学学到了政治方向和工作作风。同年4月1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上讲话,讲到要送给陕北公学同学两件礼物。第一件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第二件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强调的仍然是政治方向方面的正确、作风养成方面的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等。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使学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党性修养,夯实综合素质有了明确的方向。
在正确指导思想指引下,陕北公学的教育效果显著。毕业即将工作的学员思想觉悟很高,他们认为要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去继续学习,最终完成抗日救亡任务。如一位学员这样说:我们今天毕业,却并不是学习的完结,我们曾共同经过伟大的熔炉——陕北公学,可是要在工作的战斗中,我们才能锻炼成真正的坚强的钢铁。陕北公学像流水,一点点,一滴滴,经过马列主义的滤筛,汇聚成的将是巨大的顽强的铁的流。不息地、前前后后地,冲洗去日本强盗的腥血。
紧跟时代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陕北公学的成立,是抗战的教育,也是教育上的抗战。陕北公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围绕抗日救国和建立新中国展开。毛泽东说:“我们陕公的方向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这个方向我们要坚持下去。谁违反这个方向,谁就是违反陕公的宗旨,我们同学们应当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时任校长成仿吾也说:“我们这个学校设立的目的是要吸收这批青年——这个抗战力量到抗战的各方面,使他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伟大力量,加强整个民族抗战的理论。完全是为这个目的,我们陕北公学吸收了这批不远千里而来的青年,给予了他们一些对于抗战必要的、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在这些原则和办学理念指导下,开设了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陕北公学开设了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争、民众运动、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同时还有“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的党课。学员们如饥似渴地研读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著作。正如成仿吾所说:“我们的政治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和旧学校根本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革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
同时,陕北公学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树立为民族解放、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决心,必须在任何环境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做一个先锋战士。陕北公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很有成绩的。如《陕北的青年学生生活》所描述:“总结六个月来的成绩,我们基本上达到了目的。我们把一千多热烈的青年在思想上武装起来,分发到全国方面工作去了。……总之,我们相信在很短的时期内,我们是给了陕公学生充分的革命理论与精神,加强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作风,提高了他们的民族自信。”这些,都有力证明了陕北公学有效的、紧跟时代需要的政治教育取得的硕果。
注重忠诚奉献精神的培育
具备忠诚奉献精神,是党员干部党性强的重要表现。陕北公学在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就是把忠诚奉献教育纳入教学的重要内容。1938年5月7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专门强调学员要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应当坚定革命的旗帜,不怕困难坚决奋斗。此外,通过校风校歌等潜移默化地进行忠诚教育。在陕北公学的校风中,忠诚位居首位。而“忠实”“献身”等也是陕北公学校歌中所包含的关键词。正是在这些忠诚意识的教育培养下,该校学生毕业后,要求到前线去工作,是学生们盛呼的口号。在注重牺牲奉献精神培育方面,如陕北公学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中包括“具有牺牲奋斗的决心和信心”等内容,就是要求学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献终身。再比如陕北公学校歌的歌词还包括:“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等内容。这都表明,陕北公学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抗战和实践工作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在当时,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爱国奉献的人才,培养本领强、党性高、肯奉献的时代需要的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陕公桃李遍神州,陕公的光荣传统将永远哺育我们的后代。”其培养出的学员不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在不同岗位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单位:康小怀,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贺启翔,延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