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生波(左二)为支部党员送学上门 记者 叶树峰
在延长县委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一提起63岁的赵生波,老同志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称他为“我们的老班长”。2020年,赵生波接过支部书记的担子,面对当时组织相对松散的老同志队伍,这位党龄近40年的老党员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一副铁脚板、一颗火热心,日复一日地扎实耕耘。短短几年间,他将这个“大家庭”带得生龙活虎,成为连获省、市级荣誉的先进标杆。赵生波的故事,就像黄土地上的耕耘,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却在一犁一锄的坚守中,迎来了硕果满枝。
一定要把支部建成老党员的家 2020年,当组织请赵生波出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时,这个特殊的党组织正面临不小的挑战:百余名党员平均年龄68岁,最高龄者已达92岁;党员居住分散,部分在县城,部分随子女长居外地;组织生活难以常态化,支部凝聚力有待加强。
“ 我是一名老党员,组织需要时,义不容辞。”尽管深知困难重重,赵生波还是毅然挑起了重担。上任后,他立即开展了一场细致的“摸底行动”。历时整整3个月,他走访了支部所有离退休党员,建立了一份详尽的“党员档案”,涵盖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特长爱好、常住地等信息。
以此为基础,赵生波创新推行“片区化管理”模式。他将全县划分为8个片区,各设一名联络员,构建起“党支部—片区联络员—党员”三级管理网络。这一举措立竿见影,以往需要数日才能通知到位的事项,现在通过联络员体系,半天内即可传达至每位党员。
“过去通知一件事要打几十个电话,现在有了片区联络员,效率大大提高。”赵生波感慨道。他还推动建立了“生病必访、困难必帮、生日必贺”的关怀机制,让老党员们真切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让学习不掉线,思想不落伍 “我们虽然退休了,但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学习更不能掉队。”这是赵生波在支部学习会上常说的话。针对老党员的特点,他摸索出一套“多元学习法”。
每月“固定学习日”,赵生波总会提前备好学习资料,用老同志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党的创新理论。他还开设“微信课堂”,将学习内容制作成语音和短视频,方便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党员学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生波非常重视“现场教学”。他频繁组织老党员参观县里的重点工程项目、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让大家实地感受发展脉搏。去年,他带领支部党员参观县苹果产业示范园,老同志们不仅为乡村振兴的成果纷纷点赞,还积极提出了20多条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示范引领,支部建设结硕果 在赵生波的带领下,延长县委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焕发出新的活力,建设成效显著:党员参会率从原先的不足50%提升至85%以上;支部凝聚力显著增强,形成了“有事找支部、有难找书记”的良好氛围。
更可喜的是,支部工作获得了各级认可:2023年11月,被市委老干局评为“四星级离退休干部党支部”;2024年2月,被省委老干局评为“全省五星级离退休干部党支部”;2024年10月,再获市委老干局“全市示范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凝结着赵生波大量的心血与汗水。
“老党员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要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赵生波深知,许多老同志退休后仍怀有奉献社会的热忱。因此,他着力打造“银发人才库”,依据老同志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组建了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技术指导、文化娱乐等多支志愿服务队。
无论是公益秧歌演出、定期的政策宣讲,还是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总能见到赵生波和支部老党员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充分发挥经验优势,为县域发展建言献策,所提的多条建议已被县委、县政府采纳。
谈及个人荣誉,赵生波十分淡然:“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是对我们支部全体老党员的集体肯定。”在他心中,支部书记不是官职,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与奉献。“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尽力为我们老党员服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