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3日
自2021年7月被水利部确定为开展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以来,延安牢记嘱托,坚决扛起生态建设政治责任,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治理质效,持续探索水保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积极营造良好水土保持工作环境——
山河为证 绿色接力
记者 刘彦 方大燕
    ● 南泥湾绿意葱茏稻谷飘香

  巍巍宝塔,见证沧桑巨变;滚滚延河,吟唱绿色新篇。金秋十月,革命圣地延安梁峁叠翠,碧波潋滟,红果满塬,山川竞秀,昔日的黄土高坡,早已换了人间!
  建设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延安儿女牢记嘱托,接续奋斗,持之以恒挥汗播绿,坚持不懈缚沙固土,始终面朝黄土,耕耘不辍,让水土保持不仅成为保护生态的屏障,更为高质量发展筑基开路,使绿水青山终成金山银山。
  “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先行经验”
  走进宝塔区薛张小流域,绿树葱茏,空气清新。一座座现代化蔬菜大棚拔地而起,菜农们正在大棚里忙着干活。
  “ 守好这片绿水青山,不仅树能结出金果果,连山林中的好空气都能换来真金白银。”冯庄乡李庄村位于薛张小流域核心区域,村民李海富说,村里蔬菜大棚改造、安装自动卷帘机、轨道运输车和水肥一体化设施,以及建设议事大厅的钱,都来自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碳汇项目交易。
  2024年9月19日,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正式签约,核算碳汇量16.96万吨,交易碳汇量15.1万吨,交易金额543.6万元,是黄河流域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也是当时全国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单笔交易量最大、单价和金额最高、“买碳”企业最多的一单。交易收益全部用于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及乡村振兴。
  延安是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多年来,延安市持续开展水保生态建设,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5万平方公里,为全国提供了生态修复的“延安样本”。
  小流域连着一方水土,大治理福泽一方百姓。通过实施水保项目,薛张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5%,植被覆盖率达65%以上。“以前,这里全是荒山荒坡,出门走一圈,头发落一层土。现在是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冯庄乡薛家湾村村民高信感慨,“像换了个活法。”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批示:“薛张小流域水保碳汇交易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先行经验,要认真总结、形成规范、推而广之。”此项交易先后列入全国水利项目利用社会资本典型案例、陕西省委深化改革委员会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和省水利厅2024年“陕西水利十件大事”之一。
  “ 荒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山腰腰梯田沟道道坝。秃峁峁变绿海,沟道道赛江南。”一曲悠扬的信天游道尽了延安水土保持的成效。
  “ 尊重自然,好水土养出了更美好的‘陕北好江南’”
  “过去河岸就是土崖,一下大雨,心里就揪得慌,怕水土流失,河水也变得浑黄。哪能想到,现在能变得这么美,我们天天都来!”在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散步的桃宝峪村村民折宝东回忆道。
  南泥湾,这片曾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闻名的红色土地,如今正因一场深入肌理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焕发出新时代“陕北好江南”的崭新风采。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一场历时三年的水系综合治理。
  2020年,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启动投资3.67亿元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以28.03公里汾川河上游段为核心,构建起“林带+沟台地+封育区”的立体防护体系。该项目以恢复河流天然特性为主线,对上起盘龙村、下至金盆湾村的汾川河上游进行了一场系统性的重塑:治理河道27.14公里,新建水土保持防护林带30.7公里,建设湿地公园353亩,恢复稻田320亩。
  春来桃李漫山红,夏至稻花沁心脾,秋深金浪连天涌,冬雪大棚瓜菜香。曾经寻常的河滩地,蝶变为陕北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水清、岸绿、山林、花海、稻田,这些美好的元素共同集成出南泥湾今日闪亮的生态名片,让它不仅成了延安市民惬意的“后花园”,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游览,在追寻红色精神之旅的同时,尽享南泥湾的生态之美。
  生态改善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南泥湾的环境“颜值”,已悄然转化成了老百姓的经济“产值”。“环境好了,游客更多了。我开的这家农家乐,旺季时都得提前预订,年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番!”南泥湾民宿老板高飞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对记者说。
  喜悦的背后,是一组有力的数据:南泥湾人均纯收入从2019年的15210元增长到现在的20808元。绿水青山真正成了百姓的“幸福靠山”。
  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项目管理部干部王彦站在稻田边,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治理,核心是尊重自然,好水土养出了更美好的‘陕北好江南’。通过加固淤地坝、新建引水堤坝,我们不仅保障了沿岸1.5万居民和2万亩耕地的安全,也让这片红色土地在新时代更加生机勃勃。”
  “ 南沟村,是延安水土流失治理从单一生态修复迈向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
  十月的延安,金风过处,甜甜的果香漫山遍野,浸润心肺。在安塞区南沟村的果园里,黑色的滴灌管带如精准的毛细血管,在果树下蜿蜒,将水肥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滋润着红红的苹果。
  2022年10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从收成到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再到村民收入以及如何发展产业,总书记问得细,老乡们答得实。他们说,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好产业要好水土。从“固沟”的坝系到“保塬”的田间,南沟村的绿色变革同样深刻。“过去果园浇水是‘撞大运’,现在是‘吃小灶’。”南沟村果农赵永东蹲在树下,轻轻捏起一段滴灌管,“你看,这小孔慢慢渗水,树根周边总是湿润的,不像以前大水漫灌,地皮湿、心里干,水都跑沟里去了,还容易烂根。”
  赵永东算了一笔账:采用滴灌后,每亩果园每次灌溉用水从80方左右降至不到30方,一年下来,光水费就能省下近200元。更重要的是,果树“喝”得均匀,“吃”得营养,结出的苹果个头匀称、果面光洁,商品果率提升了近两成。
  这场关乎“一滴水”的效率革命,从果园延伸到更广阔的田间。延安全市已累计推广节水灌溉面积超过百万亩,并配套建设了集雨水窖、小型提灌工程,形成了“蓄、引、提、滴”联用的高效水网。
  “我们还给荒山‘穿衣裳’(植树种草),给产业‘赋能’。”南沟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忠说,南沟村已经建成基本农田1390亩、土壤改良500亩、节水灌溉400亩、田间道路15公里、浆砌石排水沟6.5公里、淤地坝4座,营造水保林8082亩、经济林1060亩,主干道边坡治理1.28公里;配套了景观型涝池、拱坝、凉亭、步道、人工湖等景观,实现了地平、山绿、水通、路畅,走出了一条既让农民脱贫致富、又能实现山清水秀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新路子。
  “南沟村是延安水土流失治理从单一生态修复迈向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永峰说。如今,延安蓬勃发展的438万亩经济林,既是覆盖山峦的“生态绿被”,更是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让老乡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山河为证,延安这数十年的“绿色接力”,最终体现在一组组对比鲜明的数据中:
  山绿了。水土流失面积从历史上的2.88万平方公里减少至目前的1.7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53.07%和81.3%,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泥少了。多年平均入黄泥沙从过去的2.58亿吨大幅降至0.31亿吨,降幅高达88%,为黄河安澜作出了关键贡献。
  塬固了。852座涝池得到系统性整治修复,守护着460平方公里的塬面,有效遏制了沟头溯源侵蚀,保住了黄土高原的“底座”。
  民富了。建成的426万亩基本农田和蓬勃发展的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生态产业基础。
  “作为先行区,我们的使命不仅是治理好一方水土,更要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张永峰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分区治理、精准施策’的战略,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昔日《黄土高坡》的高亢旋律犹在耳畔回荡,眼前绿水青山的延安,已然走向了通往金山银山的绿色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