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3日
老八路王本烈的戎马生涯
    主持人宁滢:本期嘉宾成云,1959年出生,中共党员,洛川县档案局退休干部。现为洛川县书协理事,延安市、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楹联学会会员。
    ● 嘉宾成云

  宁滢:成老师今天分享什么主题?
  成云:在洛川县,有位在山东出身,从小抗日,参加八路军,身经百战,后落脚在祖国大西北洛川县的王本烈。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老八路王本烈的戎马生涯。
  宁滢:王本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成云:1927年腊月的一天,王本烈出生在今山东省淄博市纯工街一户贫苦农民家里,父母都是老实的庄稼人,全家11口人,姊妹2个,兄弟7个,本烈排行老四。
  王本烈5岁时,山东一带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为了避开侵略者的伤害,全家老少背井离乡,终年奔波在野外,有时用石头垒地窝临时过夜,有时借山洞暂时避雨,东奔西闯,靠着讨饭过日子。有时饿得实在不行,就只好趁天黑从地里偷偷刨些庄稼种子暂时充饥,天黑看不清,竟然连石渣子也塞进嘴里。
  宁滢:在那样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王本烈有哪些刻骨铭心的经历?
  成云:王本烈9岁那年,母亲病故了。父亲王福昌实在拉扯不过,不久后忍痛把王本烈不满一月的小弟弟王本东送给一位姓王的老妈妈抚养,然后带着全家远走乞讨。王本烈的大哥王本召参加了革命,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后随二野在转战大别山中英勇牺牲。在他10岁那年,可怜的8岁小妹妹被活活冻死在讨饭路上的雪地里,王本烈凄然泪下,哭干了眼泪,他强忍悲痛,在旷野雪地里挖了个坑,把妹妹的尸体掩埋了。从此,他孤身一人,冒着凛冽的风雪严寒到东下寺、西下寺和潼古村一带,东家匀一口,西家给一勺,走上了沿门乞讨的道路。
  宁滢: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王本烈是如何寻找生活出路的?
  成云: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仅有十二三岁的王本烈,在流落异乡途中,为求生计,来到了潼古村桥子沟李志功家当长工,为李家干些浇水、劈柴等力所能及的零活,村里的乡亲们都夸他手脚伶俐,人又勤快。在李家一年多没领到一文钱,但却能混得一口饭吃。后来李家为王本烈用旧布片做了双鞋,他就乐得眉飞色舞,那是因为他有生以来还未穿过新鞋呢!
  宁滢:之后王本烈遇到哪些特殊的人和事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改变呢?
  成云:有次,他意外遇见二哥王本贤,与二哥一起到石崖底的煤矿下煤井,靠做苦工度日。该矿被日本人控制,井下黑暗潮湿,环境极为恶劣。工人一下矿就是一昼夜,饿了啃点干馒头,渴了喝点又冷又脏的矿井水,上到井口时,还得接受日军哨兵检查,哪怕发现一根铁钉,也会被打得皮开肉绽。
  王本烈的姐夫刘西长是抗日游击队队长。一日清早,他找到了在矿上做苦工的王本烈,要他想方设法偷取井下日军的炸药。王本烈早已恨透了日军,他在矿井下吃力地推拉煤车,趁机将炸药藏在雨鞋底部,走上井口。日军见他是个赤身裸体的毛孩子,就打消了疑虑。王本烈趁机扬长而去,把雨鞋底的炸药送给了刘西长。
  宁滢:那之后他有没有更多地参与到游击队的活动中?
  成云:一天下午,游击队得知敌人有三辆军车将从博山县太河出发,开往忻州县的朱崖。敌人的军车必然要经过潼古崖山区公路。于是,刘西长立即带七八个队员在公路上埋炸药,王本烈硬要跟着去,姐夫同意了。因为他年轻,还没学会埋设地雷的技术,他替大人挖好土坑,等姐夫他们埋好后,就一块迅速撤离到潼古坪一带隐蔽起来。
  黄昏时分,满载伪军的三辆军车由南向北开过来了,不一会儿,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走在最前面的那辆军车被炸翻了,敌人死伤惨重,下车到处搜查,乱放空枪。而王本烈随着游击队战士早已远走高飞了。就这样,王本烈终于算是找到了生活上的一条出路,在游击队里渐渐成长起来。
  宁滢:在八路军队伍里,他参与了不少重要的战斗,比如太河战斗,能给我们讲讲他在太河战斗中的经历吗?
  成云:1944年春,王本烈随军参加了太河战斗。太河是个小镇子,位于今山东省博山县境内,在太河镇的东、北、西三面都有高达数丈的石砌城墙。城里驻扎着大约一个营的日伪兵力,城外八路军一个团几攻未克。
  为了迅速歼灭城内敌人,八路军指挥所先后派张昌元等连续侦查了三天三夜,完全弄清了城里敌情。据此,八路军团指挥所作出了周密的战斗部署。夜里,八路军潜入城下,王本烈随军伏在东城门外。
  黎明时分,忽听城内枪响,八路军里应外合,所有武器一起开火,但至天亮时仍未攻克。八路军指挥所派部分兵力在城西墙下攻打,架着人梯上去一个班。正当敌人判断失误,将大批人马调向西城墙时,城外八路军集中火力猛攻东城墙,趁机从城东南角墙较低的钓鱼台处打开缺口,迅速翻入冲向城里。王本烈跟着大军,踩着敌人的尸体猛冲进去,打死不少敌人。城外伪军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残兵败将只好乖乖缴械投降。临近正午时分,战斗胜利结束。城里城外军民一起欢腾,王本烈挤在队伍里,同大家一起欢庆太河的解放。
  宁滢: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参与了淮海战役,其间他经历了哪些艰难的战斗?
  成云:是年秋季起,王本烈在山东源泉和马路镇等地随军进行了一年多的整编,并且被编在了二野三纵四支队里。次年,四支队还在马路镇消灭了地方土匪“狐狸义”。
  部队那时生活条件普遍艰苦,月初人均只发两三角钱的津贴和一包刷牙的牙粉。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前夕,为断徐州之敌退路,王本烈跟着冯德英部队在山东汶口和雁州之间日夜拼搏,血战清野,有力截击了增援济南的徐州之敌,为淮海战役赢得了有利战机。
  济南战役后,徐州之敌再也无心增援,王本烈又随大军迅速去围攻徐州。战斗大多在夜间进行,照明弹一亮,我军的各种武器一齐开火。敌机一来,只听得指挥员大喊一声“卧倒”,战士们随即埋伏在战壕里。敌机一走,战士们又是一阵猛烈射击。王本烈亲眼看到,仅在徐州西南的石头河镇激战两天,就有不少年轻的战士壮烈殉国。王本烈端着机枪和身边的战士们大声喊着:“为死难战友报仇雪恨,冲啊!杀啊!……”愤怒的子弹飞向徐州城里。
  就这样没过多久,以徐州为中心的周围许多城市相继解放。淮海战役于1949年1月10日胜利结束,王本烈随后被留在苏北一带继续坚持战斗,直到新中国成立。
  宁滢: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他又选择了怎样的人生道路,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呢?
  成云:1950年冬,根据上级关于支援祖国大西北地方和平建设的指示精神,王本烈从苏北调到陕西省西安市东五路一家纺纱厂,专搞商品检验,工作认真负责。然而,他并不留恋大城市的安逸生活,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
  1953年,他主动提出到铜川矿务局。1958年,他又被调到了富县的牛武煤矿。两年后,富洛分县,时任富县县委书记的曹志谦征询他的意见,问他愿留富县还是洛川,他选择了调往洛川,并被分到了洛川县公交局。次年,他又自愿请求组织分他到县农机修造厂,为振兴洛川农机事业作贡献。
  宁滢:王本烈老人是如何克服困难为农机事业作贡献的?
  成云:农机修造厂当时条件很差,但他并不嫌弃。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不仅识了很多字,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为洛川县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王本烈办事认真,工作扎实,他经过刻苦钻研、实验和探索,自行设计、改进安装了“联合式磨粉机”和“电压降”等30多种农业机械或电器设备,先后受到了省上和县里的多次表彰与物质奖励,荣获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等称号。有次省上奖他2000元,他婉言谢绝。后来,他又被调任洪福梁乡拖拉机站站长。1982年退休后落户在该乡的五仙头村。
  宁滢:退休后的王本烈老人,回首自己的一生,内心一定感慨万千吧?
  成云:“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991年冬,王本烈已是年过花甲、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回首往事,他感慨万千,并自编顺口溜:四十年前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四九中国乾坤定,日如车轮白了头。八二退休工作断,人老体弱无贡献。中国沉浮几度迁,改革开放福无边。
  王本烈同志几十年戎马生涯的坎坷经历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很大。他在战争年代中的革命精神与和平建设里勇于求实、大胆创新、钻研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他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