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6日
数字赋能视域下延安精神 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微传播路径创新
张欢欢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等丰富内涵,是高校思政课的宝贵教育资源。然而,在数字时代,青年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认知习惯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延安精神传播模式面临吸引力不足、互动性不强等挑战,难以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如何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创新微传播路径,让延安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中焕发新活力,增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力,成为当前思政教育领域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数字赋能:延安精神传播的新机遇
  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今天,将延安精神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课题。数字赋能为延安精神的传播带来了新机遇,通过微传播载体创新、内容重构与互动升级,能让延安精神在青年学子中焕发新活力,成为思政课的鲜活教材。
  当下高校学生是“数字原住民”,习惯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等微媒介获取信息。数字技术可将延安精神的历史叙事转化为符合青年认知习惯的微内容,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即时传播,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生兴趣点,让传播更具针对性。这种技术赋能下的微传播,既能保持延安精神的核心要义,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场景,解决传统传播中存在的形式单一、互动不足等问题,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实现有效传承。
  二、微传播路径的三维创新策略
  (一)内容生产:打造“微而精”的优质体系
  在内容生产上,需着力打造“微而精”的优质内容体系。要对延安精神的核心内涵进行深度拆解,细化为“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具体主题单元,每个单元再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如青年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突破等,以及学生关注的学业发展、价值实现等现实问题,进行针对性内容创作。将这些内容制作成时长适宜的微视频、生动有趣的动漫、互动性强的H5等轻量化形式,同时运用数据可视化手段直观呈现延安时期的生产生活数据、奋斗历程关键节点,把经典革命故事改编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剧脚本,让历史精神与当代生活场景紧密对接,从而显著增强内容的吸引力与说服力。
  (二)载体创新:构建多维度传播矩阵
  载体创新需系统性构建多维度微传播矩阵。要深度整合校园微信公众号、抖音号、B站账号、微博超话等多元平台,依据各平台特性设计差异化内容。其中,抖音可侧重15~60秒的快节奏短视频引流,B站可推出系列解读长视频,微信公众号发布深度图文,微博发起“延安精神青年说”等话题引发互动,形成“引流—解读—互动”的完整传播链条。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云端延安”全景场景,还原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的历史风貌,学生通过VR设备可“漫步”其中,聆听虚拟讲解员讲述历史故事,沉浸式感受延安精神的历史语境。同时,依托QQ群、微信群等校园社群平台建立“延安精神研习圈”,定期推送学习资料、组织线上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践行延安精神的感悟与实践,形成用户自主生产、传播的良性循环,让延安精神自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数字生活场景中。
  (三)互动升级:构建“共创式”传播机制
  互动机制升级是提升传播实效的核心环节。要充分借助各类数字工具设计丰富的参与式传播活动,比如定期开展“延安精神微宣讲”直播比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与生活体验,用生动的语言阐释精神内涵;发起“我的延安精神践行日记”Vlog征集,让学生记录校园中勤俭节约、互助合作等践行场景。在思政课直播过程中,灵活运用弹幕互动、在线投票、实时连麦等功能,设置“延安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等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精神内核的理解。
  依托学习平台搭建科学的积分体系,学生参与延安精神相关互动讨论、分享原创感悟或践行视频等,均可按贡献值累积积分。通过积分兑换红色经典书籍、专题课程权限等学习资料,或思政实践活动名额等实践机会;设置“传播先锋”“ 践行标兵”等层级化成就勋章,结合积分排名定期评选。通过多元正向激励,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推动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的“共创式”传播转变。
  三、坚守内核:技术赋能的价值导向
  数字赋能下的微传播创新,始终要锚定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不能因技术的花哨而偏离育人初心。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其价值在于让延安精神从泛黄的历史文本中走出来,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思想世界,引导他们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成长动力、服务社会的行动自觉。
  在运用数字技术创新传播形式时,必须坚守延安精神内核的真实性与严肃性。无论是虚拟场景还原,还是故事新编,都要以史实为依据,杜绝戏说、解构历史的行为,在生动的数字叙事中始终保持历史的厚重感与精神的崇高性。要通过技术手段凸显延安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核心要义,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真正理解精神背后的历史逻辑与价值内涵。以此,让延安精神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肌理,成为滋养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为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而持久的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