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胜权正在给猪仔喂饲料 徐志全 摄 本报讯(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徐志全)金秋十月,吴起县五谷城镇凤寺村村民刘胜权的小院里,长案板早已摆开。“这是几天来杀的第5头猪,县城客户就认咱的土猪肉,下午还得赶工处理1头。”刘胜权戴着一次性手套,熟练分割、分装刚宰好的猪肉,身旁包装袋上密密麻麻记着订单,“昨天客户尝了说香,今天又加订10斤,咱这猪肉现在是‘抢手货’。”
指尖触到猪肉余温,刘胜权的思绪飘回四年前。“2020年时可没这般热闹。”他感慨道,“当时想养猪,家里积蓄连买几头种猪都不够,向亲戚借钱也没凑成,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转机来自镇上的银行。彼时,吴起农村合作银行五谷城支行工作人员上门宣讲贴息贷款,一句“不用付全额利息,还能分期还本金”,让他重燃希望。第2天提交申请后,16万元贷款很快到账。刘胜权迅速建起猪舍,注册养殖家庭农场,引进10头母猪、1头公猪,小心翼翼开启养猪路。
汗水终有回报。凭借踏实肯干与科学管理,2022年时,农场头茬猪丰收,毛收入突破30万元。“苦没白吃,日子总算有奔头了。”刘胜权夫妇当时激动不已。
有了第一桶金,他又动了“种养结合”的心思。2024年,他再次向该银行申请到了18万元贴息贷款,承包村上25座日光大棚,扩建羊圈、引进75只山羊,还拿下64亩闲置土地种植荞麦、糜子,把农场产业版图越扩越广。
如今走进农场,处处是生机:猪舍羊圈窗明几净,无半点异味;杂粮田里,荞麦穗压弯枝头,风过泛起浅紫波浪。
“最近的猪肉订单就能赚一两万元,大棚西瓜已卖完,纯收入20万元以上。”刘胜权话语间满是底气。
自己富了,身为共产党员的刘胜权没忘乡邻。他常把种养经验送上门:帮助想建大棚的村民选向阳地块,给猪生病的农户送药,还当“兼职电工”帮村民修电路。“咱是党员,不能光自己过好日子,得带大家一起富。”
临近中午,最后一箱猪肉打包完毕。刘胜权擦汗时,山峁上的月亮已悄悄升起,清辉洒在猪舍塑料顶上,映出细碎光亮。夫妻俩捧着儿子带回的月饼,望着村里升起的炊烟,满脸笑意。这轮明月,照过他当年犯愁的夜晚,也照过他蹲守猪舍的晨光;这片黄土坡,见证过他的窘迫,也孕育出如今的丰收。
“现在干劲十足。下一步想引进新品种猪,扩繁母猪,把羊换成产绒量更高的绒羊,日子肯定更红火。”刘胜权笑着说。
在吴起县,像刘胜权这样的新农人还有不少。一笔笔贴息贷款化作源头活水,浸润乡村沃土,他们借着惠农政策东风,凭勤劳双手,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