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清晨,薄雾散去,阳光洒进黄龙县,照进了白马滩镇白马滩村部的院落里。
“嗡嗡嗡……”一阵轻快的洗衣机运转声,打破了连日阴雨后的宁静。
杜林锋站在院子里,听到这熟悉又规律的声音,欣慰地笑了,“天终于晴了,得赶紧把丁大娘的衣服洗干净,别让老人家等着。”
杜林锋是白马滩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一名民政协理员。每周,他都会把村上困难老人的衣物收起来,送到村部“爱心洗衣房”集中清洗。
小村也有洗衣房?这得从村里老人被忽略的那些日常说起。
白马滩村是全镇人口最多的村子,老年群体占比更是突出。一直以来,“洗衣难”像空气里的尘埃,存在,却因不紧急,始终没人放在心上。
直到去年深冬,杜林锋走进周金秀老人家。水盆里,老人那双布满老茧、关节变形的手,费力地揉搓着一件厚厚的外套。
“一个人,烧水太麻烦,凑合凑合就行了。”周金秀说着,又将衣裳使劲揉了两把。
“凑合”两个字,像根针扎进杜林锋心里。从那以后,他工作笔记里的“洗衣难”,变成了周大娘洗衣时通红的双手、王大爷晾衣时微颤的身影。
这样的困扰,在黄龙县每个村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空巢老人和残疾人来说,“洗衣”这件小事,早已成了一道无法回避的生活难题。
老百姓盼着什么,政策就朝着什么方向走。
当各村的情况一一上报后,黄龙县委、县政府立刻给予回应。2025年初,带着对村民们的牵挂,农村“爱心洗衣房”迅速落地生根。
今年7月,白马滩村“爱心洗衣房”开始运行。洗衣机一开动,村民好奇又讶异。
“这些碎事政府也管?”“啥,洗衣服还免费?”“给取,还给送?”……
面对村民的疑问,杜林锋没有急着辩解,而是把洗衣流程一步步展示:按照名字编号、颜色材质分类,贴身衣物单独洗、厚重被褥专门处理,洗后烘干叠齐、送衣上门。
杜林锋还把村民请到洗衣房,现场监督。看着脏衣服变得洁净如新,村民们的疑虑渐渐消散,主动送来衣物的人越来越多。
一件件衣服在清水中翻涌,漂去的不仅是污渍,更是横亘在老百姓“凑合”与“体面”生活之间的遥不可及。
8月底,黄龙县“爱心洗衣房”助洁服务全面铺开。175名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成为服务的核心对象,各乡镇还主动延伸触角,覆盖孤寡老人、残疾人员等特殊群体。
“爱心洗衣房”一开就停不下来。每个乡镇配备1至2名专职管理员,采用“村级代收代送+自主预约”模式,每周由民政协理员上门收取,洗后再逐户归还。
更让杜林锋惊喜的是,小小洗衣房,竟成了连接老人与外界的“暖心纽带”。每次收送衣物时,他都会顺便看望老人,看看家里的米缸满不满、水电有没有隐患,再陪老人说说话。
“幸福不就是吃饱穿暖、有人惦记嘛。”杜林锋说。
“以前洗被套要累大半天,现在不仅不用自己动手,还能有人来陪我拉话,心里暖和得很!”白马滩村村民李抗盈满是感激。
“洗衣”虽小,却见证着老人们从“凑合度日”到“舒心生活”的幸福蜕变。截至目前,全县7个“爱心洗衣房”累计服务群众2300余人次、清洗衣物8600余件。
阳光透过窗户,洒满“爱心洗衣房”的每一个角落,满院皂香混着阳光的暖意,漫出院子,飘向村里的每条小巷。
“林锋,我的衣服又脏了,啥时候来取?”
“来喽来喽,一会儿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