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7日
追光者亦成光
——记市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窦长有
    ● 窦长有(左一)进校园参加活动

  记者 叶树峰
  在黄陵县,人们时常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步履坚定的古稀老人。他或是在社区邻里间穿梭,送报刊、解纠纷;或是背着简单的行囊,跋涉在乡间小路,寻访革命足迹,记录时代变迁;或是伏案疾书,将捕捉到的感人故事化作一行行充满温度的铅字。
  他,就是黄陵县退休干部、退伍老兵窦长有。退休十年,对他而言,并非职业生涯的句点,而是践行初心、续写奉献的新篇章。
  戎装虽褪 服务邻里暖人心
  2014年,窦长有正式退休。然而,这位在青海服役6年,坚守过两个核试验基地,退役后在黄陵县多个部门岗位辗转奋斗了36载的老兵,却怎么也“闲不下来”。军旅生涯锤炼出的责任担当,以及多年基层工作培养的公仆情怀,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找点事做,发挥点余热。”抱着这样朴素的想法,窦长有主动挑起了北坡底老干组组长的担子。这并非一个轻松的职务,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热情。他成了组里离退休老同志的“义务邮递员”,风雨无阻地为大家送报送刊,传递信息。谁家遇到难事,只要他知道,必定伸出援手;邻里间偶有龃龉,他化身“和事佬”,用真诚和公道化解了一个个矛盾,守护着社区的和谐。
  窦长有的热心肠,不止于身边。2022年4月,当得知在上海求学的黄陵籍学子李楠突患重病、急需巨额医疗费时,他毫不犹豫地捐出1000元,为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送去了一份来自家乡长者的温暖。今年5月,他在路边捡到一部存有重要业务信息的手机,硬是在原地苦等一个多小时,直至物归原主。面对失主买烟酬谢的激动之情,他淡然回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如涓涓细流,映射出他始终如一的善良与赤诚。
  跋山涉水 自费钩沉著文章
  黄陵,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起源与红色记忆的土地,深深吸引着窦长有。当县里决定编纂《黄陵文典》《古镇春秋》等大型文献时,对历史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他,仿佛听到了时代的召唤。
  没有经费,就自掏腰包;没有专车,就靠双腿和公共交通。他或邀约志同道合者同行,或独自背上行囊,毅然踏上了追寻历史印记的漫长征途。他的足迹,遍及当年刘志丹、薛志仁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黄陵活动过的山峁沟壑,试图从残存的遗址和当地老人的记忆碎片中,打捞那些即将被遗忘的红色往事。
  为了更全面地记录黄陵的变迁,他的调查范围扩展到全县12个乡镇、上百个自然村。走访了50多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倾听他们的烽火岁月,记录他们的亲历亲闻。最终,50多万字饱含心血的第一手史料被精心整理出来。在此基础上,他伏案耕耘,撰写了数十篇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稿,这些凝聚着他对家乡深沉热爱的文字,最终被收录进《黄陵文典·人物卷》和《古镇春秋》,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追光播红 传播时代正能量
  业余新闻报道,是窦长有坚持了数十年的爱好,更是他退休后倾注大量心血的事业。他像一部不知疲倦的“全天候雷达”,敏锐地扫描着社会每一个进步的闪光点,深情地关注着家乡每一点可喜的变化。
  为了挖掘典型,他不畏艰辛。听闻古稀老人杨长虎十九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他立即动身,翻山越岭前去采访。崎岖的山路阻挡不了他的脚步,最终,《杨长虎:只为秀美山川,一场19年的绿色情缘》这篇生动的人物通讯,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等媒体刊发,引发了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为了真实还原,他精益求精。在采写黄陵县人民法院女法官方海燕公正执法的事迹时,他多方走访,反复核实细节,力求笔下的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推敲。《法槌落清音,公正暖民心》一文见报后,获得了群众和各界的一致好评。
  窦长有的笔端,流淌着对英雄的敬意,对美好的颂扬。一个个先进人物,都通过他的深入采访和生花妙笔,从默默无闻走向台前,成为激励人们的榜样。
   执着奉献 榜样力量润无声
  窦长有孜孜不倦地“追光”——追寻时代的光辉、人性的光辉,而他自身也因这份执着与奉献,成为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吸引了社会的关注。
  2022年5月,《中国军网》将镜头对准了这位常年宣传别人的老人,以《宣传好人好事的他,这次真的当了主角》为题,报道了他坚持业余新闻报道的事迹,让他登上了“了不起的退役军人”栏目。他受邀参加市融媒体中心举办的“党的故事我来讲”节目,声音通过电波感动了无数听众;陕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官网也在“党员老兵有风采”栏目中,以《军营里走出的红色宣传员》为题,详细展示了他的先进事迹。
  面对赞誉,窦长有始终保持着老兵的那份谦逊与踏实。他说:“我做的都是平凡小事,只是坚持了下来。”然而,正是这十来年的坚持,将这无数“平凡小事”汇聚成了不平凡的“夕阳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