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7日
余泽玲:一剪半生,不负热爱
记者 谷嫦瑜 叶四青
    ● 余泽玲正在教孩子们学剪纸    记者 叶四青 摄

  “大家用左手转动红纸,右手跟着慢慢剪……”每到节假日,安塞区余泽玲剪纸工作室总会涌来不少孩子,专注地听着安塞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余泽玲讲授剪纸。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古老的历史中走来,剪纸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剪纸艺人余泽玲手上,剪刀被施了神奇魔法,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瞪着大眼睛懵懂可爱的大老虎……在余泽玲剪纸工作室,一幅幅有着各种美好寓意的剪纸映入眼帘,让人心生欢喜。
  “猴子骑马,有马上封侯的意思;大公鸡就是有大吉大利的意思;蛇盘兔、必定富,剪纸有了好的寓意,表达着大家对生活的期盼。”余泽玲指着一幅幅剪纸作品笑着对孩子们说道。
  余泽玲今年59岁,一张剪纸作品,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加练习和深厚功力。她出生在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安塞,奶奶会剪纸,姑姑余海兰、姨姨王占兰更是知名剪纸艺人,耳濡目染下,她很早就开始动手剪纸。
  余泽玲忘不了过年报纸糊的墙围上,红绿剪纸不仅装点了墙面,更惊艳了自己的少年时光。奶奶书里的花样子,她用煤油灯熏了模仿剪,课本上一只大公鸡剪纸,她画下来剪了又剪。12岁那年,余泽玲得到王占兰赠送的《延安剪纸》,她第一次看到自己视野之外,还有很多神奇的剪纸样品,顿时萌生了学习剪纸的想法。
  1988年,安塞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秀芳把余泽玲带到当时的安塞县文化馆,余泽玲在文化馆见到了很多前辈的剪纸,树立了成为剪纸艺人的职业理想。多年学习下来,曾经的剪纸少女成为母亲,她的剪纸技艺也愈加成熟,她自己也成为别人口中的“余老师”。
  “余老师”很厉害!绚丽浩瀚的艺术之海,安塞剪纸那浓墨重彩的一笔,“余老师”曾用心画过。
  2010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安塞农民余泽玲,剪纸走上致富路》的新闻。在迎接北京奥运会期间,她历时两个多月创作了10米长、0.8米宽,涉及中国传统民间体育的巨幅剪纸《全民健身迎奥运》,现已被国家体育总局收藏。她创作的剪纸作品《陕北信天游》画册,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军团礼品。近日,她的剪纸作品《一带一路共发展》被中国国际宣传片选用,并引发众多网友对非遗文化的好评赞誉。
  《一带一路共发展》,这幅以“开放的中国,迈向世界的陕西”为主题的剪纸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将非遗传承与国家战略巧妙融合。作品中心呈现西安钟楼,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钟楼作为陕西代表性符号,彰显历史根基。钟楼下方,高铁与巨轮并置,生动诠释当下“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的互联互通与开放发展;左右两侧,驼队沿长城蜿蜒,回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流印记,古今呼应,展现出“一带一路”传承与创新。周边如意、牡丹等传统装饰,寄寓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愿景,祈愿新时代借“一带一路”布局,早日实现国富民强。
  余泽玲说,她想以剪纸这一非遗形式为载体,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呼应国家开放发展政策,展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与时代价值,传递国富民强的美好期许,让非遗在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家战略中绽放光彩,成为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彰显文化自信与大国担当的生动缩影。
  初中文化的余泽玲能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她说是因为自己保持了每天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喜欢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遇到喜欢的题材,还找书来不断深入了解,这样才剪出一幅幅充满文化艺术审美的主旋律优秀剪纸作品。
  一把剪刀不足以表达这名剪纸艺人对生活浓烈的爱。在余泽玲的工作室,她的奇思妙想不是用剪刀剪成了剪纸作品,就是用画笔画成了农民画、用布剪做成了布堆画、用糜子拼成了糜子画作品,她还用刺绣绣成了老虎、牡丹等形象,再做成镜子、挂件等工艺品。
  “艺术是共通的,把剪纸用在什么地方都是美的。”余泽玲赤诚地说。她保持着孩童般对新知识的渴求,对生活最热烈的赞美。一剪半生,不负热爱。当清晨的阳光撒向她的工作室,她的艺术作品闪闪发光,她自己也在创作中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