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8日
闫志雄:誓让荒山“披绿衣”
陕西日报记者 周恒宇
  在吴起县南沟村村史馆,有一张20世纪90年代的老照片:一座光秃秃的山头上,孤零零地立着一棵树。而现在,站在吴起县南沟村的山坡上看,昔日的黄土高坡,如今已满目葱茏,成为一片林海。
  这场巨变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南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闫志雄。他带领村民,用20多年的时间,将南沟村变成了绿意盎然、生态富裕的美丽乡村。
  “过去,去山上种地,连一棵能遮阴的树都找不到。山扛不了风,地保不住水,村里人灰头土脸忙一年,有时还收不够一家人的口粮。”9月25日,回忆起20多年前的情形,闫志雄感慨不已。
  1996年,闫志雄当选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人均收入只有600多元。“山秃、地贫、人穷,不种树咋办?日子再也不能这样过。”闫志雄说,只要山上有林,就可以把风沙挡住;地上有草,就能把水土存住。
  种树,势在必行。
  但种地、放羊,已是当地农民沿袭千百年的生活习惯。要想改变并非易事。
  “祖祖辈辈都不种,为啥现在要种?”村民的七嘴八舌并没有动摇闫志雄的决心,他依然挨家挨户去动员,给大伙做思想工作。
  1998年,吴起县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提出。这让闫志雄更加坚定种树这件事。
  向黄沙“宣战”,誓让荒山披绿衣。那时,闫志雄没日没夜地带着村民量地退耕、上山种树。一棵接着一棵栽,一年接着一年干,南沟村的山头一点点绿了起来。
  1996年至2002年,南沟村累计造林1.6万亩。“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村”南沟村的造林经验被广泛推广。20多年来,在闫志雄的带领下,南沟村人在当地及邻近乡镇累计栽树10万多亩。
  好生态,给村民带来好收益。
  返乡青年刘虎靠着种山地苹果、林下养鸡,年收入突破40万元。
  “ 好山水就是发展底气,只有做到生态养民,才能巩固植树造林的成果。”闫志雄说。
  2018年,南沟村成立了吴起县秦风水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以南沟水库为中心的“一心八点”景区。卸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闫志雄担任公司董事长,带领南沟村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景区旅游综合收入达150万元。截至目前,景区旅游综合收入累计突破600万元,为村集体创收超100万元。
  “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近2万元。”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说,“发力乡村生态旅游,就是谋划南沟村的未来。”
  今年五一、国庆中秋假期,南沟村接二连三地迎来旅游热潮。
  文艺演出、篝火晚会……多种多样的休闲活动让游客过足了瘾,也让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薛志龙忙得不可开交。“不出村就能挣到钱,收入稳定还能照看家。”薛志龙说,“这都是好生态带来的好工作。”
  从“生态美”到“生态富”,南沟村的实践再次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