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0日
回忆拓家河水库建设
    ● 嘉宾李蛇喜
  主持人宁滢:本期嘉宾李蛇喜,1954年出生,洛川县人,中共党员。他曾任洛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延安市社区文化促进会洛川分会会长、洛川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新安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
  宁滢:请您介绍下拓家河水库的基本情况和建设背景。
  李蛇喜:洛川县拓家河水库,总库容2648万立方米,1970年10月开工,枢纽工程1972年10月完成,总干渠及灌区配套工程1979年完成,总干渠全长22.21公里,沿线四座大型抽水站,扬程均在100多米,是延安地区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是洛川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洛川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地带,干旱尤为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的群众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毛主席给延安人民回复了一封电报:希望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10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毛主席“复电”的号召下,陕北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大力兴修水利,建设了几座大中型水利工程,拓家河水库就是其中之一。洛川县人民经过10年奋战,劈山开林,填沟筑堤,遇水架桥,战胜艰难险阻,引水上塬,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其规模之大、投劳之多,属洛川县历史之仅有。
  宁滢:干部们是如何组织和领导这项工程的?
  李蛇喜:拓家河水库建设中,全县先后有上千名各级干部参加组织和领导。
  那时实行军事管理制,洛川的县委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是解放军某部的一位团长,名叫魏国栋,安徽人。到任不久,他了解到群众饱受干旱之苦,认识到制约当地生产生活及生存的主要矛盾是缺水,他召开会议,形成决议,动员全县人民大力兴修水利,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当时,除了在洛河流域兴修小型水利工程外,还兴建拓家河水库。魏国栋是这项工程的发动者和领导者。
  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在长达几十公里的战线上,在不同部位设有医院、粮站、广播站、邮电所、商店、石灰场、沙场、炸药厂、车队和测绘队等单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水库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马瑞珍,时任洛川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他意志坚定、思路清晰、敢于负责、坚持原则,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他长年累月坚持在工程第一线,指挥千军万马,越过重重障碍,圆满完成了这个历史性的建设任务。
  指挥部机关配备的领导干部,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参加革命工作的同志,他们党性强,作风正,办事认真,公道正派,公正廉洁,最富有献身精神。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吃苦,忠诚于党的事业;他们协同一致,紧密配合,各负其责,雷厉风行,带领广大群众,建成了这项规模宏大而艰巨的水利工程。
  1972年10月26日,水库大坝合龙,马瑞珍总指挥等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挥,几百人和几台大型链轨拖拉机在河槽紧张施工,碾压土石,拦截河流,填到几米高时,突然一股水从刚回填的地方冒了出来,冲得很高,形成管涌,随时都有冲开坝体,冲走人机的危险。在这危险时刻,杨舒工程营副营长费印才一声大喊:二连上!接着几十个人一齐跳下河槽,在老费的指挥下,打桩的打桩、抛石的抛石、装土袋的装土袋,不到一会儿,排除了险情,使大坝胜利合拢,大家兴奋不已,全场一片欢呼。
  1937年,毛主席在延安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强调:“指挥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好的干部。”的确是这样,在拓家河水库建设中,各级干部同成千上万名民工奋战在工程建设第一线,发挥了骨干带领和先锋模范的作用。
  宁滢:当时群众是如何参与水库建设,大家又面临着哪些困难?
  李蛇喜:这样大规模的工程,仅靠干部肯定不够,广大群众的参与才是关键。拓家河水库就是举全县之力,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建成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各种困难,实干苦干出来的。在建设过程中,机械很少,大部分是人力施工。工具主要有锨、镢、镐、杵、夯等,很原始,很简单。用如此简陋的工具,在1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工程任务,真正体现出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优越性,充分证明群众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英雄。
  水库大坝总土方110万方,全部是民工用架子车一车一车从山坡土场拉填起来的。每天有几千名劳力在山峁放炮,在山坡拉土,在坝面打夯回填。各个工程营、工程连昼夜三班倒,没有好的土场,就完不成任务。最危险、最壮观的活儿是拉土,装满一架子车的土,从山上往下拉,前边一个人驾辕,后边一个人踏在车尾框上,放圆往下跑,时不时连人带车就“卷了毡”,造成工伤事故。在水库建设中,有40多名民工伤亡,有的成了终生残疾。
  当时全县不足3万名劳力,水库上就投入了1万多名。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在水库轮换参加劳动。全县所有的木工、泥工、石工、铁匠等能工巧匠都加入到水库建设之中。所有机关干部、教师、学生都到拓家河水库参加过义务劳动。2600多名在洛川插队的北京知青常年奋战在水库工地上,拓家河水库是一个时代的烙印。
  在水库建设中,全县18个公社,每个公社组建一个工程营,各营以大队为单位,把粮食运到本公社粮站,再到水库粮站。以村为单位,用手扶拖拉机、架子车把洋芋、萝卜、莲花白等蔬菜运到工地。民工只有少量细粮,每天3顿饭,每顿饭1个馍、1碗菜。因为苦很重,吃不饱,人们都吃得很香。各工程营部组建了业余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活跃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宁滢:您有啥印象深刻的施工场面或人物?
  李蛇喜:有许多施工的场面,深深地铭记在我的脑海之中。比如,总干渠8号隧洞和9号隧洞之间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渡槽,桥高16多米,长约20多米,3个高大的桥墩基础都是见方10米左右,顶部2米见方,全是用50厘米的毛料石浆砌起来。当时技术落后,桥墩四周边砌边用土堆高。全是人力从河床石场把料石抬上去,又一块一块累砌成桥墩。每块料石4个人用木杠子往上抬,用8号铁丝双股拧成铁绳,套在石块和杠子上。4个汉子肩膀上垫个垫肩,扛着杠子,手按着铁绳,走一步喊一声号子,一步一步把料石抬上去,几个墩子砌起来后再安装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我们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全工程唯一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渡槽。有位民工叫侯有房,石头公社党家庄人,比我年长两岁,墩墩的个头,体胖劲大,很少说话,经常面带笑容,看起来无忧无虑,朴实简单,干活儿不避轻重,从不旷工,很少请假。他就像一头老黄牛,无怨无悔地在工地上干着很重的活儿。石头工程营承包的这座钢筋混凝土渡槽,他抬石头抬到底,从来没有替换过。后来,我时常想起他用自己有力的肩膀抬着大体积料石,走一步一喊号子,一步一步踏着简易的台阶把石料放到桥墩顶面,然后放下抬杠松一口气的样子……他的老实本分、吃苦肯干、任劳任怨的品格,对我的为人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
  提起在拓家河水库建设中的农民工,他们身上或穿着沾满污垢和泥水的单薄的工作服,或穿着雨衣雨裤,脚上穿着齐膝的雨靴,头戴柳条编织的安全帽,每顿吃着一个半斤重的玉米馍,但他们有很强的力气和劳动技能,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智慧。他们中的能工巧匠很多,能人也很多,用了不起的双手改造着山河,创造着奇迹,他们是历史前进的推动者。
  因为水库建设,成千上万的水利大军从四面八方聚到了一起,长年累月劳动在工地上,尽力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作用,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拓家河水库的建成,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苹果产业的发展,造福了民众。他们一些人在建设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终生伤残,有许多人现在已不在世,但他们的鲜血和汗水永远洒在水库工地,坐落在洛川大塬的拓家河水库就是他们不朽的丰碑。
  宁滢:您觉得拓家河水库建设精神具体是什么,它对后世又有怎样的意义?
  李蛇喜:拓家河水库建设的精神是洛川人民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时代精神,是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愚公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为幸福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