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治疗师为来访者做心理疏导 薛舂梅 摄 记者 李星棋 通讯员 薛舂梅
“ 有矛盾纠纷,就到综治中心。”如今,这已成为志丹县许多群众的普遍共识。自该县综治中心建成运行以来,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完善工作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已成功将中心打造成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终点站”,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平台。
走进综治中心,宽敞明亮的群众接待大厅内,公检法司等单位的服务窗口井然有序。调解、公证、法律援助等10余项业务在此实现“一站式”办理,让群众切实体验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便捷服务。
“中心自5月份运行以来,共受理登记矛盾纠纷48件,已办结41件,提供法律咨询156人次。”志丹县综治中心干部杨欣介绍道,“我们欢迎广大群众有矛盾纠纷就来这里,中心将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大家‘最多跑一地’。”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是该中心的核心职能。
中心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县镇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按“两室一库一机”(群众接待室、矛盾调解室、调解“能人库”、一体查询机)标准建设镇办综治中心,并同步建立村(社区)干部、包片领导、党委书记“ 三级调解”制度,压实基层化解责任。同时,创新推行村级“首诊”、镇级“会诊”、县级“终诊”的分级负责机制,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力量,实现矛盾纠纷在基层分级闭环处理,形成多元化解合力。
解决“事结”的同时,中心更注重化解群众的“心结”。依托“心润红都”社会心理服务品牌,中心设立舒心解压室,通过“三杯茶”“一场观影”“一次润心”的“三步走”工作法,在纠纷调处的事前、事中、事后为当事人提供情绪疏导和心理干预,努力实现“事心双解”。
“我们会在事前、事中、事后和当事人喝茶唠家常,针对性播放相似案例短视频和故事片,通过讲述故事、疏导情绪,确保矛盾纠纷从根本上得到化解。”志丹县综治中心副主任白智元表示,针对特殊群体,还会通过填写心理测评表进行危险性评估,为后续服务管理提供参考。
科技赋能是中心工作的另一亮点。通过启动综治视联网向部门单位延伸工程,借助点对点连线、屏对屏互动,实现了平安建设远程指挥调度、矛盾纠纷在线调解、法律服务线上解答,推动了业务办理可视化、指挥调度扁平化、工作运行高效化。
“作为公安民警,化解矛盾纠纷是重要职责。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群众、倾听诉求、公正执法,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承诺。”常驻县综治中心的志丹县公安局民警惠文说。
志丹县综治中心的成功实践,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通过县镇两级综治中心受理矛盾纠纷267起,化解257起,化解率达96.3%;诉讼案件同比下降6.1%,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0.3%,未发生因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重点人员服务管理不到位引发的刑事案件。
未来,志丹县综治中心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志丹、法治志丹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