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2日
郑良:“七年磨一剑” 技改当先锋
记者 张译心 通讯员 王明明
    ● 郑良(左二)与青年职工一起讨论QC成果报告 任晓丽 摄

  晨光初照,机械转动的轰鸣声已奏响新一天的劳动序曲。在ZJ118卷接机组旁,一个瘦高的身影正半蹲着专注地检测线路——他就是延安卷烟厂卷包车间电气修理工郑良。从懵懂起步的工厂学员到独当一面的创新先锋,这位年仅30岁的技术骨干,用7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蜕变。
  从学徒工到“技术通”
  2017年,23岁的郑良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进入工厂,成为一名包装机操作工学员。面对陌生复杂的设备和繁琐的流程,这个年轻人选择将工作的压力化为前进的动力。
  “ 那时候我每天都随身带着笔记本,师傅讲的每一个操作要点,我都要详细记录下来。”郑良回忆刚开始学习的场景,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间遍布红色标注,这不仅记录着机器操作流程,更见证了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学员时光。
  凭借着这股多看、多问、多练的韧劲,仅仅3个月,郑良便能独立操作ZB45封装机辅机,成为首批独立上岗的操作工,用实力赢得大家的认可。“郑良能够快速成长起来,靠的是那股持之以恒钻研的劲儿,他正是车间需要的技术人才。”当时的卷包车间主任贾春乾对他赞不绝口。
  2019年,郑良通过竞聘转入电气维修岗位,角色的转变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次,ZB45设备频繁停机,他反复检查电路却找不到症结,在老师傅的指点下,才发现问题所在。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差距。
  为了弥补这份差距,郑良白天跟着师傅检修设备,积累实践经验,晚上则埋头研读专业书籍,夯实理论基础。渐渐地,他能够应对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并先后取得了卷烟封装设备三级操作工、电气维修工资格,完成了从“操作型”到“技术型”人才的跨越。
  从维修员到“创新者”
  “ 创新不是颠覆,而是持续改进,我们要成为克服困难的‘破壁者’。”郑良说。在他看来,一些“小改进”就能解决“ 大问题”,这也是他持续创新的动力所在。
  在一次夜班巡查中,细心的郑良发现,设备停机重启后总会出现钢印模糊的问题。经过连续观察,他终于发现症结。经过反复试验改进,郑良带领团队设计出油墨智能调控系统,彻底解决了钢印模糊问题。这项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获得陕西省质协质量管理小组特等奖。
  他带领团队的突破不止于此。2024年,面对ZJ17卷接机组电机故障频发、维修耗时长的难题,郑良带领团队再挑重担,研发的电机运行状态监测系统,使在线维修时间从120分钟大幅缩短至22分钟,该项目斩获中国质量协会全国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
  7年间,郑良累计参与完成工厂科技项目、QC课题20余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技术论文2篇,从普通的维修工成为车间公认的“创新达人”。
   从求学人到“引路人”
  作为卷包车间“党建+青年创新工作室”的核心成员之一,郑良深知团队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而团队的成长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他不仅专注提升自身能力,还主动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2025年的QC(品质控制)小组攻关季,郑良全程参与指导参赛小组的备赛过程,从课题选择到成果发布,他陪同小组成员逐帧优化PPT演示效果,一遍遍进行试讲演练,帮助小组成员理清思路、补齐短板。看到年轻同事站上领奖台,郑良笑得灿烂:“看到年轻人的进步,比我自己获奖还要开心。”
  带着技术传承的初心,郑良主动承担起新员工的培训工作。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积累的故障排查技巧、设备维护要点等方法整理成册,编写了《电气维修常见问题手册》,这本经验合集,成为新员工的“入门宝典”。
  “郑工就像一盏灯,不仅照亮了自己的路,也点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青年职工任潇潇感慨道。
  郑良的工作看似普通——每天和机器打交道,但他专注坚守、传承创新,这正是当代基层年轻工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扎根于一线,是技术的钻研者,是质量的守护者,用智慧与汗水在新时代工业画卷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奋斗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