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2日
从作风、思想和精神的关系看延安精神
李欣阳
  在普遍的认知中,人们常常把作风、思想和精神笼统看待。对延安精神的认识与理解是否正确,须弄懂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本文试从这个角度谈点浅见。
  作风,通俗地讲就是一种习惯、做法或者风气,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主要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实际操作模式,是精神外在的具体表现。作风可以分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也可以表现为党风、政风、民风等。关于“延安作风”,毛泽东曾有过解释。1940年秋,他应邀去延安马列学院作报告。当时物质条件极为贫乏,马车也不多见。马列学院只得安排教育处长邓力群、教育干事安平生、宣传干事马洪和校务处长韩世福四人前往杨家岭迎接,并陪同走回学校。中途,他们在延河的一座桥上遇到了毛泽东。得知他们的来意后,毛泽东摇摇手表示,这样做有点不好,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接,要不得。说话之间,毛泽东又看着他们打趣地说:四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跟你们领导说,再加四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毛泽东的风趣幽默把大家都逗乐了。他接着说:那才不像话嘛,对不对?皇帝出朝,要乘龙车凤辇;官僚出阁,要坐八抬大轿,前簇后拥,浩浩荡荡,摆威风。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我们既要革命,要和旧的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十里八里路,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路算得了什么?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风气,延安作风。
  延安作风,即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有所规范、有所约束的实践活动,是党领导延安人民在革命与生产中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之一延安作风,也就是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指出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们意识中的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也就是观念体系。思想是理性范畴的提炼,而精神则是主观范畴的人格和情操。延安精神包含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体系是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从内涵上讲,与延安精神有一定区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毛泽东思想是延安精神的科学基础和理性主导,没有毛泽东思想,就不会形成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人格化和主体化,实际上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精神。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完备的理论体系,主要归属于理性范畴;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综合,是在延安时期革命斗争中体现的一种带有实践性的精神风貌,主要归属于人格方面。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归根到底,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延安精神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延安精神是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是伴随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成熟而培育形成的。
  对于精神的理解,人们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差异,大抵是因为精神本身所指的含义十分广泛。精神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是和物质相对立的东西,与客观存在相对立的主观体验和内在状态,可分为主观精神即人自身的心理状态和客观精神即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延安精神就是主观精神状态,即一种道德情操、气派骨气和精神面貌。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这里的“精神”并不是说人是要有一点理论思想,或是有某种作风行为,而是指人应该有一种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状态和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人格气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由此可见,延安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展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气派,它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又决定了延安时期无产阶级的作风做派。
  综上所述,作风、思想、精神既有本质的区别,又存在着客观联系。精神是作风的灵魂,作风又内化为精神;思想引领作风,作风是思想的表现;思想是精神的客观基础,精神又反过来影响和改变思想。三者之前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将其转化和表现在共产党人的风范上就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求实精神,坚持群众路线的民主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主体精神;将其转化成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作风,就是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派作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作风。只有将三者既不等同又不割裂地辩证统一起来,才能对延安精神产生切实又深刻的理解。
  (作者单位: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