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野草
时下,“工匠精神”举国称颂,这不是偶然,而是大国现代化、强国梦的呼唤,是百舸争流竞发、万家逐鹿称雄的时代风貌。
处在现代化的市场,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真正有内涵、有情怀、有温度、好用、耐用的名牌产品。
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工匠”的内涵和精神却永恒不变。我们依然坚信: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忘我奋斗、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一
我对“工匠精神”的兴趣,是无意中翻阅了一本日本的书《匠人精神》。说心里话,我对日本这个民族曾经的野蛮侵略并无好感,但对他们在战后一片废墟上坚韧不拔崛起的“工匠精神”还是挺佩服的。
《匠人精神》说的是日本一家很小的纯手工家具公司,名叫“秋山木工”。三十几个人,年销售额五千万人民币左右。这样说,这家公司可能并不起眼。但如果我告诉你,它的老板秋山利辉被称为国宝级匠人,它的客户群包括皇室、国会议事厅、高级酒店、私人订制等等。此外,几乎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人(其中不乏一些世界500强的高管们)慕名前去参观,你会不会惊讶?
老板秋山利辉,也是《匠人精神》这本书的作者。书中秋山利辉通过列举“秋山木工”的“匠人须知30条”,阐释了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工匠的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书中通过讲述自己从进入木工行业,不懈努力、无怨无悔,直到成长为一名行业领袖的人生历程,秋山利辉现身说法,旨在告诉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若想实现真正的自我,一个社会若想恢复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非常必要。在今天全新的21世纪,更是需要“会好好做事”的一流人才。
作者秋山利辉深受东方文化陶冶,所以他的书直溯人伦本源,磨练心性,以孝育人,这与中华五千年文化精神传承的“师道”“孝道”如出一辙。
最触动我的是:学员八年学成,秋山先生从第九年开始,却将他们统统送走,让他们自己去闯荡。他甚至会将自己的有些学员送入竞争对手的企业。他并没有觉得自己花八年时间辛苦培养出来的员工,理应为自己创造价值,而是将他们全部输送到了社会。
对此,秋山利辉在首章中有自问,他说:“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八年后都让他们出去独立了,所以每逢新员工交替时,营业额就要下滑一大截,甚至还有一笔不小的负债。”然后,他又自答地写道:如果是一直待在我的手下,他们终究只能在秋山木工一展身手。而我的任务是培养能造福社会的匠人,他们必须为大家提供能使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代的真正家具。秋山利辉不是有门第之见的人,他不讲究华山派不能和峨眉派交流,他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把木工手艺发扬光大,越做越好,代代传承下去。
读完全书,我也终于明白日本产品为何在174个国家免检,为何几十年来创造那么多的世界第一… …
二
说起“匠人精神”,不得不提当代中国正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 中国制造2025”战略,我们的公民正在传承属于中国的“工匠精神”。
其实,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品质、中国精神之一。
回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制作玉器。在秦代时制作各种器皿,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例如陕西博物馆现收藏的珍品《高奴禾石铜权》(石,读:dan,古代一种度量衡器)的铭文是:“三年,漆工熙,丞诎造,工隶臣牟,禾石,高奴。”用途为称量谷物,即说它是秦在西部崛起,统一度量衡,于秦昭王三年(公元前304年)由高奴(高奴县,延安古称)工匠漆地工师“熙”监造,丞“诎”主造,刑徒身份的工匠“牟”实际制造,是他们打造的衡器。
我国古代著名的几家官窑,如龙泉窑、景德镇瓷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
秦代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跨越千年,是“工匠精神”最质朴最好的诠释。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生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如一得阁墨汁、易水古砚、张小泉剪刀,出现了许许多多像鲁班、蔡伦一样的优秀工匠,让中国的发明创造、精湛工艺享誉天下。
当然,我们泱泱大国的“工匠精神”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是衰弱的。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忽视了产品的品质和个性,有的甚至粗制滥造、假冒伪劣。
在2016年1月召开的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座谈会上,许多资深专家站起来质问道:我们的钢铁产能已经过剩,可为什么却生产不了圆珠笔的“ 圆珠”?还要从德国、日本进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历程中离不开制造业,尤其离不开高端的、先进的、精密的制造业。不管是日本还是德国,其制造业享誉全球的秘密就是精打细磨,背后是一整套对产品质量极为严厉苛刻的“工匠精神”。
我们正在重新寻找中国工匠的精神,似乎世界发达国家都曾有过这种类似的寻找。
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 M adein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让他们很没面子。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 M 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可以想到,他们从屈辱到荣耀,在“ 名牌”登上高座的每一个台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台阶,他们得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啊!那往往是几百年几代人的前仆后继、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那些精美绝伦性能超群的精密机械,那些技艺炉火纯青的精品与产品,都是“工匠精神”的完美结晶。
三
从中国鲁班“工匠精神”的美好传说,到日本秋山利辉颇具传奇色彩的木工培养故事,我不禁想到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教师,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让“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成为自己的标识。
比如我所教的小学一年级,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要求,小学和初中实施全面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培养他们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关心集体及诚实、勤俭、勇敢、文明礼貌、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同时,激励他们养成观察和想象能力及勤于动手和爱护花草树木、小动物等习惯。
所以,要多一点“工匠精神”的人文情怀,兢兢业业做事,把自己放在爱岗敬业的实践中。
有人说,“工匠精神”在政府层面就是“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精神,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老百姓的“小事”着手,谋划国家的“大发展”。“工匠精神”在企业层面是立足品质,坚守质量和标准的底线;是追求创新,谋划长远发展的动力;是服务社会,默默耕耘的恒心。“工匠精神”在个人层面蕴含着一种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同时也是儒家修行最高境界慎独的体现。
我很赞赏以上见识。我认为“工匠精神”最美的职业心境是摒弃浮躁、持之以恒。面对眼前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诱惑,必须要培育工匠意识,树立“工匠精神”的人生观。
培育“工匠精神”重在弘扬精神,这绝不仅限于物质生产,还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踏实坚守的品格,从而提供行政、企业、科研、教育各行业高品质产品和高水准服务。
现在看,有的老百姓对教育不满意,关键一点就在于我们的教师乏“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被写进国家大纲,是国家的行动,更是时代的呼唤。如果把教学服务当成一件艺术品,那么教师就是雕琢这件艺术品的工匠。只要我们挚爱教育事业,敬畏教育事业,潜心提升教学本领,就会有所收获,得到教学“精品”。
中国当代和未来,永远需要“工匠精神”。让我们用“工匠精神”构筑伟大瑰丽的中国梦,建设好伟大国家!